国内影视业正迎新一轮投资热潮 民资纷纷"抢滩"
8月10日消息:影视产业投资有多火?先来看看“抢滩”的都有哪些“巨头”——就在两周前,上海电影集团与复星集团共同宣布,双方正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成立上影复星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更是不甘于站在产业边缘,腾讯早就投资了华谊兄弟,阿里刚控股了香港上市公司文化中国,要做“阿里影业”,而百度也正在和“电视剧第一股”华策影视传着“绯闻”……
眼下,国内企业尤其是民企投资影视业似乎正在成为一股潮流。如果先撇开“巨头”不说,进军影视的“跨界”民营公司真可谓眼花缭乱,从做烟花的,到搞餐饮的,乃至矿业开发的,应有尽有。抱着“影视传媒梦”而来的这一长串资本名单,究竟能否抵住“烧钱”压力,最终美梦成真?
行业机遇引来民资纷纷“抢滩”
“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有一大批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先后成立,但论单个的资本规模都不算太大。”国泰君安传媒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最近包括复星、万达以及互联网三大巨头都在影视业投资上有大动作,所以吸引到了众多眼球。”
事实上,与上影的合作并不是复星第一次“恋上”影视行业,投资速度正显著加快——先是在6月与美国好莱坞的Studio 8公司签署投资协议,紧接着又增持博纳影业,使集团及旗下子公司合并持有20.8%博纳股份,成为博纳影业第二大股东。
在这位分析师看来,近期民企之所以频频“涉影”,主要出于两大考虑,首先是因为本身的业务具有相关性,比如万达集团原本就从事商业地产的开发运营,自然而然会想到投资电影院,进而延伸至上游的影视制作;其次是因为长期看好影视行业在国内的市场机遇,“影视、游戏等行业目前正处于高成长期,尽管波动性很大,但高回报的特点仍然吸引到了众多资本的关注。这股全新的投资动向其实也与整个国内的产业转型息息相关。传统行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面临升级需求,抢占文化产业的发展良机。”
就在今年5月底,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影视产业长期期盼的税收、土地金融、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出台,几乎全方位地覆盖了制片、发行到放映的全产业链,电影业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拥有影院4677家,2014年上半年中国城市新增电影银幕2785块,电影银幕数量已达20980块。截至8月初,今年全国城市院线电影票房达到176.48亿元,全年城市院线电影票房有望"触及"270亿元,实现近30%的增长。普华永道认为,急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为电影及其衍生产业带来爆发性增长的可能。
跨界投资有无"虚火"尚待检验
面对影视行业的巨大利益诱惑,更多民营上市公司蠢蠢欲动。翻开上市公司进军影视产业的列表,已经"躺"着一大批人们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山水文化、北京旅游、禾盛新材,做餐饮起家的湘鄂情,还有号称"烟花第一股"的熊猫烟花……
就在8月1日,主营业务为"矿业资源开发勘探、贵金属制品设计和销售"的刚泰控股发出公告称,已与辽宁广播电视台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影视传媒各个领域展开全面合作,重点加强在新媒体业务方面的合作。之前,这家公司已经表示,拟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刚泰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加大对影视传媒方面的投资管理。
如此"跨界"投资能否获得回报?事实上,已经有专家对热火朝天的影视产业投资表示出忧虑,"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在做文化产业的并购,大连万达也在做院线并购等,这些企业都有一些基础。而湘鄂情、熊猫烟花等传统企业进行文化产业跨界并购,这对文化产业是不是一个加分项,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民营资本的大举进入将为文化产业引入跨界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但投资还要懂得做模式、懂得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对其中的''虚火''也要提高警惕。"在中国投资协会外资投资专业委员会国际金融资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毅看来,虽然投资热潮让企业拥有了更多的产业资源,但文化产业要做强,实现新的优化升级,还需"自身硬"--更了解消费者需求,继续生产出优秀文化产品,让消费者直接受益,最终靠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