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上海交大联合联影医疗共建“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
3月3日,上海交大和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共建“上海交通大学-联影医疗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将在高端医学成像技术(磁共振/CT/分子影像)、图像分析和影像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治疗技术的影像导航、精准医学影像应用研究等领域开展研发。
如果要检测肿瘤的转移性病灶,医生往往会建议病人做全身PET-CT扫描。PET-CT检测虽然快速有效,但做一次费用上近万元,给患者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据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PET-CT等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都被跨国企业垄断,由于缺乏国产同类设备的竞争,医学影像设备的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病人在医学影像方面的花销也降不下来。
“长期以来,磁共振、CT、分子影像(PET—CT)等高精医疗设备,几乎是被“GPS”——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三家跨国企业垄断的。我们要开发出适合国情、满足我国民众需求的特色技术,不仅要打破他们在国内‘一统江山’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新一代高端影像设备的研发上作出让世界瞩目的贡献,成为国际领先的前沿技术原创产地。同时,我们也要建立世界一流的高端人才培养基地,这是上海交大和联影医疗共建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初衷。”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上海交大-联影医疗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杜一平表示。
记者了解到,上海交大-联影医疗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后,不仅要和跨国公司PK技术,还要PK人才。“我们计划通过国际高端人才引进和优秀年轻人才培养,聚集一支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形成医学影像技术人才高地。”杜一平介绍说,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海交大将与联影医疗双方导师互聘、教学实验设施校企共建、硕博研究生和博士后课题研究联合指导等方式,培养一批能够支撑我国民族产业持续发展的高端研发人才队伍,为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研发提供持续的原创动力。
一项新技术诞生后,需要多久才能转化成医学影像设备造福患者?杜一平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从专利申请到获批大约需要三年,即便顺利找到了合作的企业进行转化,生产出来的医学影像设备还需要反复测试、通过严格的临床检验才能正式进入医院,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研究机构、医院需要克服各种壁垒,来来回回怎么也得耗费个三到五年。这种情况对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创新转化形成很大的制约。”
上海交大-联影医疗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或能改变目前的状况:研究院一头连接高校和企业,依托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这一医工交叉平台,在校企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建设以国产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为核心的研发实验设施,突破核心和瓶颈技术。
研究院的另一头连接医院等临床单位,推进企业、高校同医院紧密合作,对医院的新需求、先进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先进成像技术临床转化,建立临床应用研究平台。
“研究院把企业、高校、医院三个环节打通,构成产-学-医‘创新链’,研究出来的新技术既符合产业和临床需求,又能在企业中快速落地、尽快应用于临床,达到引领我国医学影像技术创新转化的目的。”杜一平说,研究院将积极争取中央、国家部委和上海市及其他地方各级政府的经费支持,建立国家和省部创新研究基地。
高端医疗装备产业水平,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的综合性标志,也体现国家对民众健康的重视程度,上海联影董事长薛敏说。据了解,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前沿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复杂的成像技术,比如肿瘤的成像,已经从单纯显示肿瘤的形态和结构,发展到了可以显示肿瘤的血流供应和代谢活跃度等多模态功能信息,获得了这些信息就好比拿到了肿瘤的DNA,它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帮助医生精准地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确定最佳治疗方案。高端医学影像技术是‘精准医疗’的重要帮手。在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大病诊断中,它可以协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同时,在进行心脏、大脑等关键部位的手术时,该技术还能引导医生准确切除病灶,避免伤及健康组织。研究院未来将研发新技术、加快新技术的转化落地。同时将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大设施”紧密合作,探索肿瘤辐射治疗设备研发。
来源:中青在线 2017.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