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煦:百岁科界泰斗,一生赤子情怀[图]
他是德高望重的科技泰斗——被称为我国通信界的元勋和光纤通信的开拓者;他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大家,从教60余年桃李遍布天下;他还是名副其实的谦谦君子——其生活的朴素和低调令人难以置信;他就是中国信息与通信学科的奠基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张煦。当我们用崇敬的眼光翻阅张煦院士的科学历程、追随张煦院士的人生足迹,我们看到的是最渊博的学识、最简朴的生活、最诚挚的情感和最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伴其一生的赤子情怀。
交通大学:理想开始和奠基的地方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1927年,年方14岁的张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预科班。交通大学对于张煦是理想开始的地方,在交通大学长达7年的学习,奠定了伴随他一生事业的基础。
在预科班学习3年后,张煦以优异的成绩直升交大电机系本科学习。30年代的交通大学有“东方MIT”的美誉,又被称为“中国电机工程师的摇篮”,学生也大多胸怀壮志,带着光荣感和使命感,一心报国。在这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张煦的精神产生了飞跃,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的动力。当时的交大,刻苦学习蔚然成风,然而,张煦依然是最认真的学生之一,他每天早晨上课总是提前到位坐在最前排,每晚必到图书馆看书复习,考试成绩都是优秀。
在交大读书的日子里,张煦遇到了对他一生职业生涯有着深刻影响的人物,那就是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意大利人威廉·马可尼。
1933年12月的一天,上海的冬日如以往一样阴冷。无线电的发明者、号称“无线电之父”的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威·马可尼来到了交通大学。当时,张煦和电机系同学们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欢迎仪式的全过程。交通大学是当时中国最早进行无线电研究的大学,有着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马可尼的到访在交大学子中激起了热烈的反响。20岁的张煦兴奋不已,他被无线电台的魅力所打动,心中激荡起无限的向往。马可尼的无线电改变了世界,让信息瞬间超越大洋传播成为可能;马可尼的到访改变了张煦——那一日,他和大师面对面,科学精神感染并影响了这个中国青年。为了激励自己,也铭记马可尼对交大的访问,张煦在自己的宿舍里贴上了马可尼的大幅照片。随后的岁月里,张煦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常年压着一张马可尼的标准照,与大师的一面之缘成了他漫漫人生路上修身治学的一种精神支柱,科学的情怀,伴随了张煦一生。
70年后的2006年,上海交大迎来110周年校庆,还举行了隆重的马可尼铜柱重树仪式,93岁的张煦亲临现场,还亲笔撰文,深情回忆“在东方MIT学习的日子”,足见这段生活给他留下的烙印。
留学美国:拼命张郎“四不”生活
1936年,年仅23岁的张煦考取了国家公费留学生,带着优异的成绩和简单的行李,远渡重洋到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通信工程学科,专攻长途电话通信。赴美留学给张煦的求学生活揭开了新的一页。
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张煦深感公费留学不容易,又感激家庭对自己的支持,所以总想着要好好学习,要格外从严要求自己,务必学好真本领,为祖国建设做一番事业,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每天试验学习时间常达16小时,有一次还因劳累过度晕倒而被送进了医院,但出院后就又投入实验,可是这位学习上的“拼命张郎”在生活上却坚持着“四不”原则,即不抽烟、不饮酒、不打牌、不跳舞。这个习惯张煦一直坚持到老,自言获益终身。
张煦在美国共学习4年,第一年在哈佛和麻省理工学习,取得了硕士学位,第二年在纽约长途电信公司和机房实习,增长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当2年期满时,由于成绩优异,又获得奖学金,开始在哈佛读博士学位。张煦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工作,每天的学习和实习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哈佛的老教授上课时,张煦总是坐在台下的第一排,一面专心听,一面认真记笔记,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刻在心里。实验课上,张煦从来不肯仅仅照着书本演示一遍就完事,总是要亲自动手,边思考,边测试,直到对实验方法、测试仪器都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的博士论文《磁控管负电阻特性分析》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留美的学习和生活,不仅给张煦后来从事通信工程实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High Thinking,Low Living”(勤奋思考,简单生活)。张煦非常重视格言对一个人的勉励和鞭策作用,认为中外先哲留下的这些格言,有激励治学与修身的作用。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他不断从这些格言警语中汲取精神养分,鞭策和勉励自己做到在学术上掌握方向,不断进取;也常常把一些名言警句作为学术报告ppt的最后一页展示给学生,勉励青年学子们勤奋学习、俭朴生活。老院士的精神风采就是这样春风化雨,感染着青年学生。
通信元勋:始终立于信息高速公路前沿
1940年,张煦完成学业,满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开始通信科学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从此逐渐成为我国通信科教事业的奠基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电信事业。循着我国通信领域科教事业发展的轨迹,无论是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还是教材的更新,载波通信设备的换代,模拟通信向数字通信的过渡,微波通信与光通信的配合,电通信向光通信以及各类通信业务的综合与成网,都可不同程度地看到张煦为之用心和用力的步履。
40年代,张煦把自己在美国学到的先进通信科学技术带回国内。他把自己在美国做实验形成的一套设计实验报告,编成了《电信网络设计》一书,公开出版,供大家学习和参考。随后,张煦受聘在母校交通大学讲授“无线电工程”、“长途电话工程”,讲授无线电课程,传授理论和技术,培养人才,开中国通信科教事业之先河。
张煦在从事通信科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几十年时间里,通信科学与技术发生了重大演变。张煦顺应通信科技的发展潮流,始终站在世界通信科技发展的前沿,引领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他不失时机地更新教学内容,率先编写相应的中文教材,不断开拓科研新领域和出版新著,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乐此不疲地把通信学科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传送到我国社会的许多方面,包括无偿地帮助有关行业的电子、电信企业、工厂、研究所培训人才和指导这些单位的设计生产和研究开发工作,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成效卓著。
40年代,张煦先后开出的“无线电工程”、“长途电话工程”和“电话传输”等课程,虽然限于条件,只能局限于课堂讲授,由于他及时掌握了通信技术中刚问世的三大经典著作:达林顿的网络综合,波特的反馈放大理论和山农的信息论,呈现出了不凡的讲课功力,学生们从中获益匪浅。
50年代,张煦主要讲授载波电话方面的课程。他还结合教学编著出版了《长途电话工程》、《无线电工程》(上、下册)、《多路载波电话》等12部高等学校教材和科技参考书。其中《长途电话工程》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长途载波技术的教科书,对建国后发展载波技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通信论简述》(译)是国内首次推出的在信息论领域的优秀科技书。他还积极响应“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号召,到上海通信设备厂向技术人员讲解载波机设计原理和长途电话电路设计原理,参与分析苏联OB3型明线载波机,并指导他们设计明线载波电话终端机。张煦的这种把自己的真知灼见无偿地送向科研生产第一线的行动,从此成为他从教生涯中乐于承担的社会义务。
60年代初期,半导体技术日渐成熟,产品已达到实用化阶段。国外正在用晶体管来替代许多通信设备中的电子管。张煦敏锐地看到半导体技术将对通信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率先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开出了“晶体管电路”课。他编著出版的《晶体管电路分析》和《载波机中晶体管电路计算原理》是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第一本教材。这些教材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其影响所及,起到了加快我国通信载波机从电子管式向晶体管式过渡的进程。
70年代初期,数字通信技术初露锋芒,出现了替代原来模拟通信载波电话的趋势。张煦转而讲授数据传输,翻译出版了《数据通信原理》、《数据传输》和《通信传输系统》3本美国名著。其中《数据通信原理》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数据通信的系统教材。
80年代初,光纤通信技术刚在国外兴起,一向关注国外科技发展趋势并使之极早为我国所用的张煦,看出了这项新技术对于发展我国通信事业的深远意义,立刻尽自己所能并持续不懈地开始行动:张煦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光纤通信原理课程,继而编撰出版了《光纤通信原理》、《光纤通信系统》两本专著,还主编出版了《光纤通信技术》、《光纤传输系统设计》、《光纤通信技术词典》3本书。1988年,以张煦等为首的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通信合理结构”课题组提出了“按照商品经济规律改革我国通信管理体制”的专题研究报告正式上报国务院,从此引发了中国电信领域的新一轮快速发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张煦的倡导和推动下,上海交大光纤技术研究所成立,张煦领导开展并参与诸如光纤光缆、光有源和无源器件、光电子集成、发送及接收终端机、模拟电视系统及数字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组网技术,以及相干光纤通信和密集波分多路光纤通信等课题的研究;这个研究所的实验室后来被扩建为开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煦对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十分关注,提出了许多战略咨询意见和产业发展政策咨询,向国家决策部门建议。1984年,国家科委政策局在北京召开通信技术政策讨论会,应邀参加此会的张煦在有国家计委、科委和通信广播主管部门有关领导成员参加的大会上作了长篇发言,指出新时期我国电信建设的发展方向,这个发言由于很富针对性而受到重视;1986年,中国科学院在征得国务院同意后由其技术科学部组织一些学部委员(院士)对国家建设的几项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报告,张煦受托研究“通信的合理结构”这项专题,他先在两次学部扩大会议上发言,旋即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征询了国内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写成了题为《通信技术、经济与政策》的咨询建议,全文长达5万字,见解之深广令人叹服。1988年,张煦因此受到国家科委、计委和经委的联合表彰。1990年,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全文印行了他的这份专题报告。
香港文汇报1997年7月7日整版报道了张煦的事迹,冠以醒目的标题是:《数十年奋斗不息的中国通信元勋——张煦》,世界公认的光纤通信发明家、后来在2009年获得诺贝尔奖的香港大学校长高锟(Charles K.Kao)称赞:张煦先生获得“中国通信元勋”的称号当之无愧。
诲人不倦:八十尚不老,犹可登讲台
和学术上的精益求精不断探索相反,张煦在生活上却是最简朴的人。一双老式的中国布鞋、一身半旧的中山装,这就是张煦几十年一贯的“行头”。即便是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之际,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回母校会见师生,坐在江泽民身边合影的张煦,依然是这样的穿着。晚年之后,张煦的生活更是简朴到了“单身、单调、简单”的地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教授学生、阅读书籍和撰写科普文章上。
张煦对自己的生活克勤克俭,对学生却关怀备至。从90年代开始,他捐出自己的院士津贴和部分稿费收入,在电子工程系设立了“张煦奖学金”,资助贫困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先后有100余名学生从中受益。有趣的是,张煦认为本科学生应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在奖学金设立之初曾经规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不许谈恋爱,这在校园里传为趣谈。“多做贡献,少想享受”,这就是张煦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对自己克勤克俭,对学生满腔关爱,对事业不懈追求,这就是张煦作为一名资深院士、一名教育家、一位著名科学家的精神境界。
“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张煦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著述颇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科技和教育人才,使我国通信建设事业人才辈出。他的学生,如今大多是活跃在中国通信领域内的栋梁之才,有的成为“两院院士”。90年代,张煦年逾八旬,对别人来说,这个年龄也许在颐养天年,他却幽默地说自己“八十尚不老,犹可登讲台”,坚持继续为学生们上课。每年的新生入学,他常常要给上第一课。2005年,92岁的张煦还亲临学校的饮水思源bbs网站,和学生们在线聊天,谆谆告诫青年学子好好学习、热爱祖国、建功立业。
“生命短促,惟有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2003年,在上海交大举行的“张煦院士从教60周年”纪念会上,校领导总结出了“张煦精神”,那就是“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为了弘扬张煦院士深刻的科学思想和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鼓励交大师生不断创新、不断前行,勇攀科学高峰,2012年,学校在张煦院士迎来百岁生日之际,在电信学院设立了“张煦基金”,主要支持资助电类学科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国际合作。
浩瀚历史长河,巍巍星汉灿烂。在中国光纤通信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分明见到,有那么一颗光芒熠熠、照耀人间的“星”,有那么一颗毫不为己、一片赤诚的“心”——这就是张煦,这位老一代科学家、教育家,用他自己的人生岁月,写下了最感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