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华:"特教不光需要爱更需个性化方法"

09.11.2015  08:09

  今年55岁的张洁华,齐肩的短发,戴着金属框的眼镜,说话娓娓道来,有着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从1994年12月开始从事特教工作至今,她创建的“义务教育阶段自闭症儿童补偿性课程的研发与实践”项目,被誉为国内自闭症教育的经典范例。在她身上,记者看到的不仅是爱,更是对教学责任的科学探索。

   从零开始进入特教队伍

  “教育特殊学生需要绝对的爱,然而仅凭爱还是不够的。特教工作者的责任更在于努力探索和不断创新特教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这是张洁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此前在普通公立小学当老师,也带过聋哑班级的学生,但当1994年宝山区要成立培智学校找到她时,她也曾犹豫过,“我其实是一个很老实的人,当时领导找我去谈话,让我来培智学校,我也不好说‘不’,就答应下来了。同时我也是一个很认真的人,既然来了这里,我就一定要把这所学校办好”。

  面对这么多自闭儿童和脑瘫儿童,到底该怎么教,我们心里都没底。”张洁华回忆起当年的“创业”生涯,毫不讳言其中的难度。后来她接触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发现陶行知先生生前非常重视特殊教育,并有他独特的实践活动,他把流浪儿、低能儿、盲聋儿、社会问题儿童等特殊儿童组织起来,命名为“儿童工学团”,依照“工以养生,学以民生,团以保生”之原则,培养成为自助长进有用之人。于是,她把办学目标定位于:把学校办成自助、互动、发展的乐园。

  目标已经定下了,具体操作又是一道门槛。2000年起,张洁华带领教师开展课程开发和研究,构建了一个从理论探索到实践操作的自助教育课程体系,使自助元素“融入校本教材、渗透课堂教学、贯穿课外活动、介入个别化教育、注入评量体系”,并通过课堂教学、团队活动、家校互动、社区活动等途径实施,把一本14页的大纲,变成一套128册的教材。她主持的课题《培智学校自助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被中国教育学会立项为“十一五重点课题”、上海市“双名工程”课题,相关成果获上海市教科院第二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全纳教育是张洁华非常推崇的理念,提倡容纳所有学生,满足不同需求,反对歧视排斥。张洁华积极推行这一教育理念,在1998年她就提出送教上门举措,培智学校成了上海市首批实施送教上门的学校。残障孩子的家庭大都因病致困,为此,张洁华的自行车不知走过多少企业单位,在她的争取下解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的燃眉之急,宝山区教育局在2003年起也率先在全市实行了特殊教育的全免费,保证了宝山区适龄儿童100%的入学。

   教孩子学会生活本领

  “我们的学生与众不同,老师光有爱心不够,还要让孩子们学会生活的本领。”张洁华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残障学生的需要,构建个性化教育。孩子们的舞蹈不但参加了“国际特奥会”闭幕式的演出,还登上了“上海之春”的舞台,走进了上海音乐厅、大剧院;美术作品在全国、市、区各级各类评比中屡获殊荣,他们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快乐和自信。

  张洁华还跟记者说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上学的时候,有个民警开着警车来到学校,带着一名学生,“我当时吓坏了,认为孩子被不良少年怂恿做了坏事,正准备跟民警道歉呢,民警跟我说,他在执勤时被孩子拿着信息卡拽住,虽然没说话,当时知道孩子是想回学校就把他送来了。”经过一番了解,原来是孩子上学来不及了,想起“有困难,找警察”,就找民警帮忙了。

  为了让更多的自闭症孩子受益,由宝山区教育局和残联共同创办的上海市首个公办自闭症训练中心于2011年3月1日成立,从此宝山有了专业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并以其良好的运行机制、特色的训练课程和高效的训练策略,在2012年全国首届自闭症教育康复高级学术研讨会上作了全面展示,赢得了与会专家同行的高度赞誉,相关课题《义务教育阶段自闭症儿童补偿性课程的研发和实践》也被评为了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