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愿:“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耐得住寂寞、敢于付出、勇于奉献才会有收获。当一个人能踏踏实实做事情,那些看似遥远的目标就不会那么遥不可及,因为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张志愿】
张志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名誉主委。
孙树洋于2012年成为张志愿院士的博士后,踏实的作风、严谨的态度,让张志愿院士在孙树洋喜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后有感而发,写下此篇随笔。
去年,科技部下达的“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有一项基于患者肿瘤组织PDX模型建立个性化药物评价体系的课题。指南下达后,全国多所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组织精兵强将,推荐在科研上已取得卓越成绩的杰青和长江学者等作为首席科学家进行了项目顶层设计和精心的准备,多个实力雄厚的跨学科团队来争取这一重点专项。
首轮评审后,剩下4个团队进入了答辩程序,由首席科学家汇报15分钟,然后评审专家提问,申报者回答问题30分钟,大多数要回答20多个问题,涉及到肿瘤临床分子病理、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药学、转化医学以及临床试验等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4个答辩的团队中,孙树洋是最年轻的、职位最低,更是首次参加这样高规格的科学答辩。
曾经是他的导师,我了解这位学生的特点:小心谨慎、细致周到,在大场面前发言腼腆。在我参加的每次汇报练习中,总是声音很低,满脸的不自信,所以我这次没有参加现场答辩。孙树洋带了一位生物信息学专家和一位药学专家,进入了答辩评审现场,据说,开始演讲时他颇有紧张感,或许是远程答辩,专家见得到他,他见不到专家,15分钟的汇报,并没有完全凸显出他的优势,然而在后面30分钟专家提问答辩环节中,孙树洋体现出了他前期研究基础扎实、科研思路清晰的优势,他一个人准确的回答了近20位评审专家们提出的所有问题,带领口腔肿瘤团队打败了其他解剖部位的肿瘤团队,独立获得了这一按预算计划达5500万的特大课题,应该获得赞美、鲜花和掌声。
然而,谁能知道,成功的背后有着孙树洋多少的辛勤付出。2012年,孙树洋成为我的博士后,自此他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带领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石超吉、周榕、陶文杰、韩永、洪多等整整上千个日日夜夜,几乎每天工作至深夜,几乎无休息日。从模型构建和稳定性评估,利用PDX模型进行耐药机制及肿瘤克隆进化研究,到后来模拟头颈肿瘤临床诱导化疗及辅助化疗个性化模型建立、满足临床药效评估的小鼠替代性试验等。孙树洋并没有过于追求文章的发表,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朝着自己喜欢的临床科研目标稳步前进。
近年来,他聚焦性围绕PDX模型发表了Cancer Research(IF=9.329)、Theranostics封面杂志(IF=8.854)、IJC(IF=6.198)等论著,并约稿在Frontiers of Medicine上介绍利用PDX模型指导临床试验的述评文章,申请到了3项国家自然基金和2项博士后基金的资助。目前孙树洋带领团队仍有更高水平的文章和专利在积极修改及准备中。他一刻不停,日日夜夜,不知流了多少汗水,花了多少心血。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张陈平主任、口腔病理科李江主任、复旦、同济、交大、中科院药物研究所等许多老师十分关心和支持这些年轻人,赞赏他们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正是这些辛勤的付出和对未来机遇的充分的准备,才能有今天一举拿下这个项目的丰硕成果。我从我学生身上想到了当初王振义老校长对他爱徒陈竺、陈赛娟院士说的一番话:“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是要刻苦勤奋、戒骄戒躁;二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
我写此文,一是感到自己尽管是他们的导师,但有许多新的知识是他们告诉了我,使我增长了知识。二是我从孙树洋身上仿佛又看到了当年我的学生蒋欣泉的影子,倍感欣慰。三是真诚地想与他们年轻人交流。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耐得住寂寞、敢于付出、勇于奉献才有收获。我认为当一个人能踏踏实实做事情,那些看似遥远的目标就不会那么遥不可及,因为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