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张宏的几首旅游诗----读《张宏自选集》

21.07.2014  21:03

简评张宏的几首旅游诗----读《张宏自选集

施行

张宏同志是我的好友,他是外教社副总编。我们是以文会友,他送我的《张宏自选集》,使我获益匪浅,爱不释手。

厦门对于我来说,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而厦大在我人生中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1949年我随军南下,在厦门一住就是6年。因此,当我读到诗人张宏有诗赞厦大的芙蓉湖,我的心又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硝烟弥漫的厦门大学。厦门大学最为人知的是“芙蓉湖”,它位于校本部老校区的中央,是整个校园规划的点睛之笔。在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北区有一湖,也名曰“芙蓉湖”,自然是老校区的衍生版本。

芙蓉湖的得名和周边建筑芙蓉楼群一样,源自于儒商的楷模、东南亚橡胶大王、教育家、慈善家的李光前,他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后改为南安市)梅山镇芙蓉村。原名李玉昆。李光前热心社会公益的一生,深受其岳父陈嘉庚的影响,对新马地区和故国桑梓的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光前的家乡是南安芙蓉乡,李光前对厦大校园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厦大衔山含湖,树茂草密,楼宇隐于绿叶之间。厦大有湖,其名芙蓉。芙蓉者,出淤泥而不染。而此芙蓉湖,乃厦大灵秀之源,芙蓉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厦大的校园之中,在初夏和暖暖的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美不胜收。湖周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小桥流水,别样动人。风声、雨声、读书声皆是芙蓉之声。

诗人张宏2006年4月1日莅临此地,在此山水美景环抱之中,诗兴大作,故以《芙蓉湖的涟漪》诗咏之。

              青春的天

              洒下满目快绿

              这细小的湖水

              便给了每一双眼睛一个清凉

              清凉里有孩童的呼唤

              却惊不醒恋人脸上羞涩的红斑

             

      任你逍遥吧

              可以不经意地轻摇罗扇

              或舞之蹈之

              再回头总有那温存的期盼

              期盼是不再青春的幻想

              飘过湖面

              吻下涟漪点点

根据民间传说。有人以为,昭君墓只是她的衣冠冢,甚至有人说这是昭君路过这里休息时倒出鞋里的土堆成的。关于昭君墓的形成,比较流行有一段传说:

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单于,来平息汉匈干戈。出塞时,和单于走到黑河边,只见朔风怒号,走石飞沙,他们只好停下来,昭君弹起她心爱的琵琶,顿时彩霞横空,白云缭绕,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不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青草,开满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黑水变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昭君和单于的马队头顶上飞翔和啼叫,于是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后来,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走到缺水草的地方,昭君的琵琶一划,地上就出现了一条玉带似的河流,一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美丽的锦囊里取出几粒种子,撒在地上,从此塞外便有了庄稼,她从袋里取出一把金剪子,用羊皮剪成犁、车、羊、马,放在地上,就成了铁犁和木车,木车周围还出现了成群结队的羊群和马群、骆驼群。

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

通过这些传说,我们感到昭君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人民是永远怀念她的。历史学家说得好:“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团结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2007年7月7日诗人张宏来此自然也有一番感触,他奋笔疾书写下了《昭君,你和你的故事》:

            在清风艳阳下

            你的最后的安息之地

            曾经随意地站立着

            如同任何一个长满荒草的土堆

            经受光阴的冲刷

            如果黄泉有知

            我敢这样断论

            你肯定从未希望被人膜拜

            直至化为一个旅游的景点

            因着经济的利益

            而莫名地给你的故事添油加酱

            比如现今的每一天

            为众人以讹传讹

            同时很快将你遗忘

         

            但你分明在历史的天空里

            默默地咀嚼着当年的苦涩

            你的美貌或者一切

            带来的仅仅是再也无人能理解的苦难

            在命运的无奈和女性的柔弱中

            因为权势和政治还有世风不古

            你走上了一出闹剧的前台

            然后在千年正野史书和文人骚客笔下

            将你的眼泪擦去

            化妆成为颂歌传唱的主角

            和一个从草原流向民间的神话

            你终于被隐去了真身

            直到今天

            被所有听说过你的人们

            认同为一个符号

            在关于你的每一个故事里

            故意或者无意地装饰

      一如难以确定的你的这座坟墓

            并非你的最后的归宿

            因为你和你的故事

            还将继续远离你的真实

            不断传播

            传播

诗人张宏在2007年4月26日重游成都市中心的大慈寺,写下了《又过大慈寺》。这里曾经是玄奘的剃度处,玄奘是在我曾经工作过15年的洛阳出家,后来到大慈寺才剃度。唐武德元年(618年),玄奘从长安辗转到成都,师从宝暹、道基、志振等法师学习佛教经论。武德五年(622年)春,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律院受戒并坐夏学律。玄奘在成都四五年间,究通诸部,常在大慈、空慧等寺讲经,为蜀人所景仰。玄奘不以此为满足,乃泛舟三峡,取道荆州至长安,实现他赴西天取经之壮举。

张宏是这样描述他再次访问大慈寺的感想:

          佛门禅院

          飘散出的是茗茶浓香

          经鼓声声

3句诗就一下点出来了寺院的浓烈气氛,那阵阵的“茗茶浓香”,使人为之陶醉;“经鼓声声”更是使人感受到寺庙里无比肃穆和安宁。诗人接着又说:

            伴奏着龙门阵的悠闲

            已经是多少回不经意路过了

            但却始终没有错看

在这3句诗里我们马上就扑捉到成都人那种闲哉悠哉的生活方式,他们整天泡在茶馆里大摆龙门阵。

            大慈寺,你这千年禅寺

            从褐红的围墙

            和沧桑的瓦片

又是3句话就把古刹的千年沧桑表露得淋漓尽致。

          禅气冲天处

          是分明的一段辉煌

          并且曾经拥有的那个名字啊

          在你几百年的低调中

          日益掩饰着他的光芒

这5句话中有你曾经的辉煌和骄傲,但是,你很低调,你从不张扬。

          你留下来大唐的回忆

          虽如今香火阑珊

          合着几十年前的磨难

          依然难掩曾经的繁盛

尽管大慈寺经历多年战乱,香火也已消减,然而它依然是唐朝的骄傲和标志。人们从中还依稀可见当年盛唐时的痕迹。

        弘法不再是你的主题

    无量的庄严

        毕竟融会在混乱的今天

        你分出来净地边的空闲

        让芸芸众生占有一份悠闲

        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向禅

        历经自身的修炼

这里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弘法之地,让平民百姓在这里也可以享受到一份快乐和轻闲。

          但那个名字将永远流传

          不论山门外的车水马龙

          打破了多少诵经的安详

          因为

          那个你为之骄傲的名字是

          玄奘

不管现在世道如何变幻,大慈寺中的玄奘大师的形象却永远屹立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