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妈妈”心愿:把爱心接力棒传下去

15.07.2016  15:31

  沿着蜿蜒的鹅卵石路向南前行,眼前这颇具江南园林风格的建筑,便是“曲苑”。虹口区曲阳街道的“张心亚助残工作室”就开在这别有洞天的亭台楼阁里。

  每天,“孩子”们吃完午饭,心心念念的一件事就是上“曲苑”玩儿。孩子们说,在那里有他们最亲的“张妈妈”,有“无所不知”的任课老师,还有一群悉心呵护他们的志愿者。

  还没踏进“曲苑”,歌声、笑声、朗读声,早已声声入耳。这里是残障人士的第二个“”。

   痛楚为女儿寻找“归宿

  孩子们口中的“张妈妈”叫张心亚,她是这间工作室的创始人。

  来“曲苑”之前,张心亚也曾彷徨与无助。在女儿施铭3个月大的时候,因油漆中毒引发休克,导致后天智力障碍。

  “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没有把她及时抱离那个房间。”最开始,医生告诉张心亚,她的孩子是智力发育迟缓,这让张心亚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施铭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然而,进入幼儿园短短两周,园长就找到张心亚,说孩子不会自己走路与吃饭,跟不上别的小朋友。小学一年级时,学不会写字与算术的施铭再度被劝退。

  “妈妈,我怎么那么笨,总是学不会?”看着女儿抓耳挠腮的样子,张心亚不忍再苛责她。

  施铭的情况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好转,相反与同龄人的差距愈发明显。无奈之下,张心亚将她送进了残障学校。

  看着女儿走进校门的那一刻,坚强的张心亚还是流泪了。“直到那时我终于认命了,只希望女儿快快乐乐的就好。

  毕业后,居委会安排施铭进入一家福利工厂工作。后因工厂效益欠佳倒闭,施铭便待在了家中。

  “我和丈夫都要上班,一方面没时间照顾孩子,另一方面,长期不接触社会,只会对她更不利。”正当张心亚四处为女儿寻找“归宿”时,居委会找上了门,告诉她可以带着施铭去“阳光之家”看看。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张心亚第一次踏进了“阳光之家”。

   执念坚守社区助残事业

  “他们告诉我,那里的孩子都有身体上的缺憾。但当我推开门,看见有那么多人和我孩子的情况一模一样时,心头仿佛被重重地敲打了一下。”望着教室里几十名残障儿童,他们不能上学、不能工作,甚至连生活都无法自理,相似的遭遇唤起了张心亚的怜爱之情。

  2005年,作为市政府实事项目之一的“阳光之家”,在各街道落地开花。“阳光之家”主要面向社区内16—35岁的中、重度智障人士,提供“康复训练,特奥运动,技能培训,简单劳动”等学习活动,旨在挖掘残障青年潜能。

  “残障孩子很苦,他们的家长更是不易,我得做些什么。”于是,张心亚与其他3名家长自发当起了“阳光之家”的志愿者,每天来到“阳光之家”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竭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这些孩子很单纯,也很敏感。要走进他们的心,首先需要付出你的一颗真心。”一次,有个孩子拿着一块糖果来找张心亚,“张老师,您吃糖”,孩子说着打开了手掌心。张心亚一看,那块糖并没有包裹糖纸,炎炎的夏日糖果早已融化,黏糊糊地“”在孩子手中。

  这样的情况,倘若换了别人,或许会婉拒孩子的好意。但张心亚却不假思索地接过糖,一口咽下。她至今还记得舌尖咸咸的滋味,那是孩子小心翼翼握着糖走了一路,掌心沁出的汗水。

  “我只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假如是我的女儿给了我这颗糖,我会吃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母亲是从来不会嫌弃自己的孩子的。

  把残障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这份质朴的爱心,也在孩子身上得到了印证。见到张心亚,孩子们都围上来亲她、抱她,一声声“张妈妈”唤得无比亲切。

  “我只对‘张妈妈’说心里话。”28岁的陆元祥有着轻微智障和肢体残疾,在遇到张心亚以前,自闭的他不愿开口说话。他说只有“张妈妈”不会嫌弃他,还鼓励他学习抖空竹锻炼身体协调性。“是‘张妈妈’给了我被认同、被尊重的感觉。没有她,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来到“阳光之家”整整11年,最终坚持下来的志愿者并不多。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张心亚成了这里加入最早、坚持最久的志愿者,每日繁忙的事务让她无暇顾及家庭,家里的事情几乎都交由丈夫打理。

  有的朋友很不理解张心亚,说她“放着自家的事不管,管起别人的孩子来得起劲。”张心亚听了并不生气,她说“孩子们离不开我,而我也离不开他们了。”她还说,只要自己还干得动,就会将这份事业一直延续下去。

   传承扩大助残服务半径

  在采访的过程中,工作室的门不断被打开又关上。

  只要是关乎残障孩子、残障孩子的家长,以及工作室其他志愿者那些大大小小的事,张心亚都免不了多关照几句。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渺小,有太多的残障人士需要社会的关怀,我希望这个爱心的接力棒能传递下去。

  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了“曲苑”,他们用各自的力量默默奉献着一片爱心。国家级体育指导员陈卫,每天在练功房他流的汗水比孩子们都多,通过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动作纠正,教会了盲人孩子舞蹈;来自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施虹飞老师,自掏腰包为喜爱音乐的孩子购买口琴和架子鼓,8年的不离不弃,组建了“阳光小乐队”。如今,乐队已经可以演奏《中国心》《让世界充满爱》等曲目……

  2012年,在曲阳街道的支持下,“张心亚助残工作室”正式成立。2013年,工作室接受“阳光计划社区残障人士助残服务”公益项目。2015年,“张心亚助残工作室”被民政局批准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命名为“上海张心亚助残工作室”。

  张心亚的助残服务半径,从最初“阳光之家”只针对青年的残障群体,辐射到了社区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类残障人士。目前,除了“阳光之家”,还有帮助轻度智障人士开展就业培训的“阳光基地”、针对精障康复病人恢复治疗的“阳光心园”等一系列品牌项目。

  爱的精神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张心亚带领着一支富有爱心、具有专业化知识的志愿者队伍,尽心尽责为社区各类残障人士服务。

  “我们一直在路上”,她说,“这段路或许很艰辛,但回过头来看,都是值得的。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陈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