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养殖网】张元兴:预防性治疗是高端鱼类养殖的未来趋势
“养殖生产环境的任何波动和改变都可能会对鱼群产生不良应激压力,导致病害易感性增加,各种病害的暴发和蔓延不可避免,所以我们在讨论病害的发生要把鱼、养殖环境、微生物紧密结合,三位一体综合考虑。”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张元兴教授在报告中指出。
由于病害的控制过程中,我们使用的一些手段不尽科学,造成了水产品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等,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对于病害防控研究方面存在着两大困境:一是大量的病原的产生和蔓延,滥用抗生素越来越严重。我们通过分离一些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现,14种抗生素中只有1种抗生素是敏感的,2种有抑制性,其他的11种全部呈抗性。可见,盲目地使用各种抗生素,不仅不能够有效杀灭病菌,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二是养殖管理模式的冲突。2013年,农业部出台政策,国家对兽药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兽药的安全性和使用风险程度,将兽药分为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随着用药逐渐规范,抗生素防治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大菱鲆腹水病为例,主要病原种类为细菌性疾病,其中绝大多数为弧菌(95个,70.4%),其次为迟钝爱德华氏菌(14个,10.4%)以及各种单胞菌(26个,19.2%)等。通过实验发现,病害的发生与季节性、地域性 、物种特异性有关。现在我们所在的科研小组已研制成功迟钝爱德华氏菌、鳗弧菌、溶藻弧菌等单克隆抗体试纸条。采用量子点标记抗体技术目前已实现对鳗弧菌检测灵敏度103cfu/ml,较之已有的胶体金试纸条灵敏度提高了100倍。
张元兴认为,预防性控制是高端海水鱼类养殖模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趋势。以疫苗接种为核心的预防性治疗和建立良好的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规范等健康管理措施,可以防止和大幅减少易感病害的暴发和蔓延。目前,国外工业化养殖鱼类的主要病害都已有相应商品化疫苗上市,疫苗接种已成为当今世界水产养殖业的规范性生产标准,由于水产疫苗的开发与生产制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范围较广,我国已有5种海洋生物疫苗处于试验或进行验证性应用。我们体系现在正在进行的鲆鲽类腹水病的迟钝爱德华氏菌减(弱)毒活疫苗的研制工作,这给我国海水鱼类疾病防控从“抗生素时代”跨入“疫苗时代”点亮了希望。
原文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 2014-11-24
原文链接: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225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