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张人利:讲堂变学堂 "后茶馆式"教学更有效
原标题:静教院附校校长张人利的新探索:“讲堂”变“学堂”,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后茶馆式”教学让“家常课”更有效
“我讲了那么多遍,你怎么还是没听懂?”一句课堂上常常能听到的话,映射出多少老师的困惑,也令家长、学生无力。
静教院附校早以其“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成果闻名全国。然而,校长张人利却并未停步,将目光聚焦“家常课”教学实践的研究。在他的推动下,一场名为“后茶馆式”教学的改革研究,这些年正在静教院无声进行:将授课从“按自认为的学科逻辑结构进行讲解”,变成“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让其自行建构”,课堂从老师“讲堂”变成学生“学堂”。
市教委对全市中小学进行的学业质量综合评价最新统计显示,“教学方式指数”一栏,静教院附校数据高出全市平均40个百分点。连续十年,这所以地段生为主体的公办学校中考成绩全区第一。2010年、2014年,这一探索连续两次获得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堂试讲后的反思:
十多年来难道真是我讲得太多
上世纪60年代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先生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茶馆式教学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张人利提出“后茶馆式”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力求教学方式更加多元,方法更加灵活,教学手段更加现代,以此更好地把握学习主体——学生的认知规律。
理念付诸实施,遇到三个字:“真难啊!”啃硬骨头,从物理学科开始。张人利找分管物理学科的副校长周骏,“觉不觉得你上课话太多了?”“真的讲得太多了吗?我们物理成绩全区第一。”一句话将张人利的问题弹回来。虽然周骏也认同张人利的观点,可真要改,顾虑重重,“传统教法效果挺好,万一一变,成绩退下来,谁负责?”这几乎是当前许多教学改革中最大的“阻力”,但并没有吓退张人利。“确实,任何改革,都不应该以牺牲学生学业水平为代价。”他说,“我们就试一节课,效果不好,大不了重新上一节课。”
于是,周骏在初二两个水平接近的班级,分别用传统方法、以及“看书、讨论、提升”的方法讲了同样一节课内容,随堂小练习批改下来,他对张校长说:“十多年来难道我讲了很多不该讲的话?我想再上一个班级。”第三个班级的课,结果依然。如此一节课一节课的循证实验下,物理学科的改革顺利推进。半年后,全区物理质量检查结果公布,周骏跑到张人利跟前说,“我们做下去。”
“理科行,文科可以吗?艺术类科目可以吗?”有着17年教龄的音乐老师李雯琳道出当时不少老师的疑惑,随着一次次循证实验,从物理到数学,从理科到文科,从小学部到初中部,越来越多的老师认同这一理念,愿意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出尝试。
三次被拒后的坚持:
课堂“不完美”,学生却看懂更多
理念上认同,并不意味着探索一帆风顺。比起“想不通”,老师们“做不到”,是改革的另一座“大山”。
教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丁炜,很早就得过区教育“比武”一等奖。这样一位“状元老师”,上到课文《詹天佑》时,对张人利说了三次“不”。课文中讲到詹天佑创新的之字形铁路设计,此前上课往往只是一句带过。当过物理老师的张校长建议,何不试试深入解释一下“之字形铁路”,让孩子对詹天佑的创新和家国情怀更添一份了解。但丁老师说了三次“我不想讲”,原因一是不太了解。二是讲了的话,到底算语文课还是物理课?另外,还有一份担心,让学生搞懂这个原理,会不会占据太多课堂时间?下转◆6版(上接第1版)最后,张校长亲自上阵,请物理老师帮着做了2分钟的“之字形铁路”图文演示,在语文课上播放。许多学生看懂当中的道道后,都说自己进一步认识了詹天佑的伟大。
现在,丁老师对“后茶馆式”教学的理念体会更深。她说,以前上课,特别是公开课,更多追求课堂设计行云流水、精彩华丽,而现在,更加专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上课时,通过设计,“暴露”出学生哪里不会、不理解,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虽然课堂不再‘完美’,却能让学生收获更多。”
在“后茶馆式”教学研究中,从课程环节的精心设计、顺序编排,到作业出题,都需要搭好“脚手架”,这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才进校两年的数学老师朱晓晨,第一次公开课就“失败”了。当时的授课内容是“用圆规比较线段长度”,那是六年级学生接触几何的第一堂课。备课时她考虑,让学生自我摸索中感受比较,印象更深。于是,头一个环节就是抛出问题,“用手边工具比较线段长短”。谁知,由于思维定式,绝大多数同学还是停留在用刻度尺测量。“当时教研组的老师、我的带教师父都在教室里听课,我急死了!”朱老师说,试讲后,她反思是对于学生学习掌握得不够,简单照搬了此前在别的教学内容上有效的课堂设计。
在教研组的共同商议下,第二次试讲,增加了“教学生用圆规画出与已知线段长度相等的线”环节,有了这个“脚手架”,当进入第二环节“请学生自行选择工具、比较线段长短”时,许多学生立刻有感觉了。从那次“失败”出发,这位年轻老师的教学探索越来越深入,也逐渐感悟更多为师之乐。
两组数据后的收获:
教研共同体已达40余所
在张人利看来,家常课这一教学核心领域的改革,意义在于提升课堂效能,也促进了作业等环节的改进,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轻负担、高质量”。
两组数据,令更多家长信服。教育部、上海市学业质量综合评价数据显示,静教院附校的每一项指标均优于市、区平均值,各学科学业成绩不断提升。其中,语文科目获得A档学生所占比例五年间从39%提升86%;数学从61%升至91%,外语从69%到97%,科学从26%到63%。“学生睡眠时间”高于市平均20个百分点,“学生作业时间”低于市平均值40个百分点。
如今,这一教学研究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认可。“后茶馆式”教学研究共同体已初步建立,与静教院附校签约深度合作的学校达到40余所,范围涵盖市内以及国内东西部多个城市。此外,这一课堂教学体系已被列入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师教育网的教师培训课程。
张人利的信念始终如初。他说,成年人有生活质量,未成年人也要有生活质量,我们反对牺牲今天的生活质量换取所谓的明天的生活质量。这么多教育人的努力,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追求“低负高质”的课堂,实践教育家夸美纽斯描绘的绿色教育理念:“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是可以多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