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异常气候对秋收及秋冬播生产影响情况调查分析
2015年秋收期间,奉贤连续出现长达21天的阴雨天气,累计降水量为186.9毫米,接近常年同期3.3倍,严重影响了全区的秋收秋播工作。2016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国家统计局奉贤调查队组织开展2015年异常气候对秋收及秋冬播生产影响情况问卷调查,抽取了100户粮食种植户及10个农产量调查村,其中抽中粮食合作社6户,水稻种植面积3447.3亩;家庭农场12户,水稻种植面积1887.8亩;普通农户82户,水稻种植面积261.5亩。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整理,分析异常气候对全区秋收秋播生产的诸多负面影响,提出粮食生产应对异常气候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组织提供决策参考,进一步帮助农户加强应对异常气候的抗灾减灾意识与防范能力。
一、异常气候对秋收及秋冬播生产影响1、异常气候严重影响秋收秋播进度调查问卷显示,100户粮食种植户中超九成调查者表示连续阴雨天气延迟水稻收割及夏粮播种进度,延误时间在3天至30天不等。全区水稻收割至12月17日基本完成,时间比往年延迟近25天。收割后因稻田过湿,无法及时进行麦子播种,错过11月下旬小麦安全播种临界期,有68.5%的麦子在12月15日后播种,全区麦子全部播种完毕比往年延迟近35天。
2、水稻销售比往年困难,农户秋粮收入不同程度下降调查中,超四成粮食种植户反映水稻晾晒烘干不足,水稻销售比往年困难,28%的农户表示秋粮收入比往年下降5%(含5%),36%的农户表示秋粮收入比往年下降5%-10%(含10%),26%的农户表示秋粮收入比往年下降10%-20%(含20%)。(见图一)。
3、麦子播种面积低于原计划由于受11月连阴雨灾害天气影响,田地湿度大无法进行翻耕开沟等农事操作,小麦生产受阻致使全区小麦冬种面积大幅减少,截至12月17日,小麦已播面积占总面积23%,而往年在11月25日左右小麦全面完成播种。由于相差时间太长,加上小麦过了适宜播种期,调查中近六成农户放弃种植小麦,继而改种绿肥或深耕、休养。
二、农户普遍反映麦子长势显著矮小,对夏粮增产增收信心不足调查显示,95%以上农户普遍反映麦子比往年长势矮小,对夏粮增产增收信心不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立春”苗情显示,全区小麦平均总苗数21.78万/亩、苗高15.6厘米、叶龄4.4叶、绿叶数2.9张,分别比上年同期减19.19万/亩、1.8厘米、0.9叶和0.1张,加上1月份气温低、雨水多、日照时数少,月内结冰日数11天,麦子生长缓慢,当前麦子总体苗情差于上年同期和前三年平均。
三、对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呼声高、期盼大调查显示,60%的种粮户期望气象预警及时,59%的种粮户期望农机配备充足,另有70%的种粮户期望烘干设备充足,83%的种粮户期望政府部门追加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和深耕面积的补贴,另有67%的农户期望完善农业保险的范围和险种。(见图二)。
四、粮食生产应对异常气候的对策与建议1、增加收割、烘干等农机设备,提高抵御连阴雨灾害能力全区稻麦联合收割机拥有量为250台左右,按每台日均收割40~60亩水稻计算,要正常完成全区13万亩以上的水稻任务至少需要近半个月的时间,若遇降水天气则机械收割进程容易受阻和延误。全区已投入使用的粮食烘干点18个,配置各类烘干机106台,2015“三秋”期间,共完成粮食烘干服务4.3万吨,满足全区水稻产量53%的烘干能力。为此,建议政府适当增加适合稻田相对偏湿(烂)下作业的联合收获机械,加大对农业收割、烘干等机械设备的投入,以提高应对收种期间连阴雨天气灾害风险的能力。
2、加强气象监测、预警服务在秋管、秋收、秋种工作中,加强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严密监测天气状况,充分利用电视、气象服务短信平台、电子显示屏等渠道提高气象信息覆盖面,及时有效地向区政府、区农委等有关部门、粮食生产合作社及广大种植户发出预警,便于及时采取防灾、避灾等相关措施,妥善安排农业生产工作。
3、建立专业队伍,提高抢收抢种能力鼓励创建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社,培养一支专业的农村队伍,提高抢收抢种能力,努力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服务,不断推进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社规范运转,有力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4、切实完善农业保险范围和险种,保障农民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目前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窄、保费标准低、赔付率低,不能很好地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建议政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自然灾害保险体系,实现农业自然灾害保险范围全覆盖,提高保额标准和赔偿水平,保障农民应对自然灾害的再生产能力。
5、有效落实绿肥、深耕补贴政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落实绿肥、深耕补贴政策,引导农民规模化连片种植绿肥,优化作物布局,统一生产管理,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下茬作物产量品质。同时,通过冬季深耕等方式,调节茬口布局,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合理保护耕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