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迈入深水区 首批1467家企业上榜“异常名录” 

24.09.2014  13:32

 
      自贸区一年新设企业1.2万余户

  自去年挂牌至今年9月15日,上海自贸试验区共新设各类企业12288户,新设企业注册资本总计3459.08亿元人民币

  “企业靠不靠谱,上网查一查就知道了。”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行政人事总监金阳登录上海工商局网站,发现多出一块“自贸试验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的栏目。点进去,区内1467家“异常”企业的名称、注册号、法定代表人、经营场所,以及被载入异常名录的时间、原因一目了然。这就是上海9月23日公布的首份企业经营异常名录,此举被视为上海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事后监管领域的首次“落地”。

  “声誉处罚”揭穿违法者老底

  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4类情况是:未按规定在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上一年度报告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的;行政许可取得、变更、延续等6类信息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未向社会公示,且工商部门责令仍未公示的;公示企业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通过登记住所(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

  据了解,一旦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而企业又未能在3年内按规履行公示义务,将进一步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并公示。等待这些企业的,将是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银行信贷等多方面的限制或禁入。

  “将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声誉处罚。”市工商局副局长彭文皓指出,当前很多违法违规行为,采取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执照等“行为罚”,或罚款、没收财物等“财产罚”,不过事后效果不一定理想。过去,由于行政处罚信息不透明、不公开,一些违法者“东山再起”,周围人还蒙在鼓里,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埋下了隐患。而“声誉处罚”可以将违法者的“老底”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向社会公示,让其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和监督。此前,上海曾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推出严重违法失信生产经营者及有关责任人“黑名单”,取得了良好的监管效果。

  “宽进严管”需建诚信数据库

  市场一下子“透明”起来,企业会否畏缩不前?自贸试验区用数据说“”:今年3月1日到6月30日,区内应申报年度报告企业近1.2万户,最终多达87.9%的企业主动完成了申报,诚信水平令人信服。也正是在自贸区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将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届时,全市将有近120万户企业、近40万户个体工商户开始履行主动公示信息的义务并接受社会开放式监督。

  高诚信的氛围更能激发市场活力。市工商局最新统计显示,自去年挂牌至今年9月15日,自贸试验区共新设各类企业12288户,新设企业注册资本总计3459.08亿元人民币,户均高达2840.98万元人民币。其中,注册资本过亿元人民币的有769家,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有5234户,占到了总数的43.07%。从新设企业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占新设企业总数的54%、27%。

  不过,企业年报公示制度和经营异常名录只是信用监管的一小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指出,下一步,监管部门的处罚信息如何与其他部门共享联动,充分发挥“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作用,还需多个部门一起“头脑风暴”。他建议,把工商登记、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税收缴纳、工资支付、社保缴费等信息纳入诚信体系建设,深度整合各类诚信数据库,建成全国统一的跨地域、跨部门、跨产业、信息共享、快捷高效、24小时全天候的用户友好型信用信息数据库,方能实现真正的“宽进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