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挡期”如何保持开放优势——访上海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上海利用外资正进入结构效益的‘换挡期’,我们要咬定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高能级的营商环境和高效率的招商引资工作不放松,全力促进本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上海市政府最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昨天正式对外发布,记者在采访参与制定《若干意见》的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时,她对记者说道。
助力上海保持最大优势
“一直以来,上海致力于在扩大开放方面先行先试,特别是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优势,利用外资不断取得新突破。2016年合同外资和实到外资分别达到510亿美元和185亿美元,累计利用外资项目已经超过8万个,合同外资约4000亿美元,实到外资超过2000亿美元。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全市2%的企业数量,贡献了全市27%的GDP、规模以上企业60%的工业总产值、65%的进出口额和33%的税收总额,吸纳了20%的就业人数。”尚玉英对记者说道,“除了量,我们更应当看到其间质的变化。近年来,本市利用外资正进入结构效益‘换挡期’,在这样一个特定阶段,制定并形成《若干意见》,对上海继续保持‘开放’这一最大优势,非常必要与及时。”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全球跨国投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趋势,各国纷纷出台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一些传统上以对外投资为主的发达国家积极鼓励制造业回流,加上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优势的减弱,我国利用外资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据介绍,上海利用外资进入结构效益“换挡期”主要表现在:其一,上海利用外资已经形成了总部经济为主、服务经济为主、研发经济为主的利用外资新格局,利用外资能级在进一步提高,规模在进一步扩大,创新要素在进一步集聚。
今年一季度,上海已经完全摆脱了前几年引进外资结构中对房地产的依赖,房地产利用外资占全市的比例由2014年的46%降至今年一季度的19%。以总部经济项目为主的商务服务业、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服务业等高能级服务业实到外资分别增长6.9%和16.8%,占比分别达34%和18%。功能性外资机构持续增加,一季度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家,截至3月底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90家、外资投资性公司335家、外资研发中心412家。其二,自贸区收获了政策红利、制度红利,已然成为本市利用外资的“排头兵”“领头羊”。一季度自贸区实际利用外资13.98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43.4%,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37%。数量增长的同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总部经济、信息服务业、贸易等高端服务行业利用外资占80%。其三,在沪外商投资企业运营质量稳步提高,特别是制造业企业营收增长明显。根据纳入可比口径的1.3万家外资企业运营情况监测结果,一季度,外资企业营业收入、纳税总额、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2.4%、14.1%、13.6%。外资制造业企业效益增长,今年1月—2月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达到14.8%。
对标国际进一步扩大开放
“在《若干意见》中,‘更加注重提高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进一步扩大开放’被放在首要地位。一系列开放措施当中,尤其在投资准入方面,上海提出争取在金融、电信、互联网、文化、文物、维修、航运服务等专业服务业领域和先进制造业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先行先试。这是在‘国发5号文’的基础上做的‘加法’。”尚玉英说道。
上海利用外资进入结构效益的“换挡期”,除了咬定“进一步扩大开放”之外,尚玉英认为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上海吸引外商投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上海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的关键。她介绍说,在国务院刚刚批复的全面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方案中,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中心目标,上海各项改革举措都在朝这一中心目标靠拢。
这次出台的《若干意见》,是全面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的具体举措。它着眼于率先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紧紧围绕营造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更加开放的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投资环境、更加便利化的贸易环境、更加完善的法制环境、更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更加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的“五环境”要求,为外商投资企业营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我们一定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加开放的姿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努力做到投资环境更优、市场准入更公、政府服务更好,从而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更快。”尚玉英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