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开展课题调研:寻找散落四处的"抗战记忆"
原标题:大批可移动的上海抗战文物常年锁在库房,民革上海市委开展课题调研——寻找散落四处的“抗战记忆”
①顾维钧出席联合国筹备会委任状,藏于顾维钧生平事迹陈列室。
嘉定法华塔院内,一座飞檐斗拱小楼的二层,静静安置着一位历史风云人物的生平史料。如果不事先做过功课,一般人很难知道“顾维钧陈列室”座落于此。
陈列室内除了丰富的照片资料,还有顾氏用过的生活用品、文具、衣物及各国政府颁发的勋章等。顾氏在抗战期间为争取盟国支持周旋于各国之间的史料引起了民革党员、上海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胡宝芳的注意:“像这些珍贵抗战史料,现在有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四处散落,价值没有被很好发掘。”
今年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整个抗战时期,上海军民进行了长时间、全方位且卓有成效的全民抗战,留下了内容丰富且极具特色的文物。有鉴于此,民革上海市委开展了上海抗战可移动文物的调研,寻找散落在各地的“抗战记忆”。
可移动抗战文物存世量大
“纪念抗战,大家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不可移动文物上。比如四行仓库、提篮桥监狱等,在各方重视下得到保护,相关修缮和扩建工作正在实施中。”课题组的一位成员指出,数量庞大的可移动文物同样需要引起各界关注,具体包括1931年至1945年上海及上海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调研组看到了“1940年上海人赠江南抗日新四军毛衣”、“1945年8月17日欢迎收复上海条幅”及贺绿汀《游击队歌》手稿。在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赴欧洲宣传抗日时用过的皮箱,进入了调研组的视线。
上海可移动抗战文物资源存世总量庞大。在市档案馆中,涉及上海抗战历史的档案约15302卷。市历史博物馆及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分别有藏品11万件、10万件,其中约五分之一涉及上海抗战历史。上海图书馆涉及上海抗战的文献也蔚为可观。
“每一件抗战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胡宝芳说,市档案馆保存着法国人饶家驹救济难民的资料。1937年11月9日,饶家驹“以他的博爱、坚韧、独创,在上海创立战时平民救护的难民区”。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中,这里庇护了30多万中国难民。
常年被锁深闺,难窥真容
调研组发现,多数可移动上海抗战文物,需要专业人士从出版图录中梳理。一般市民难窥真容,更遑论了解背后的历史。
为了做这次研究,胡宝芳梳理了120余种重要可移动文物。“保存的单位太多、太过分散,给研究带来很大困难,也不利于文物的集中展示。”调研组发现,由于文物收藏单位行政管辖权限不一,有的属于市、区文广或文物局系统,有的属于市图书馆系统、市档案馆系统,还有少量保存在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及教育局系统,极少数则属于外事系统。即使在市文物局直接管辖的博物馆、纪念馆,对抗战文物资源也缺乏有效统计和整合,家底不清。
更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可移动的上海抗战文物,常年紧锁在收藏单位库房,鲜为人知。同时,一些场馆的文物保护条件也不尽如人意。“为数不少的区级陈列馆、纪念馆文物库房或展厅缺乏必要的保存和展示条件。”
不少场馆在文物保护和展示上也作了很多探索。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纪念馆的文物和历史展示,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它以模型形式复原的临时政府场景,生动直观,按课题组成员、民革上海市委联络部原部长马铭德的说法,“很有带入感”。“反观其他一些历史人物的纪念场所,仍以传统的文物静态展示和图片展示为主,形式单调,也显得冷清。”
民革市委认为,上海文物主管部门应摸清上海所藏抗战文物家底。在此基础上,整合文物资源,并借鉴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做法,在网站上公示部分可移动抗战文物精品。
【建议】
李栋樑:把抗战文化嵌入申城文化拼图
“不光要对可移动抗战文物加强保护,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文物发挥作用,使市民能从中感知上海的抗战文化。”市政协委员、民革市委专职副主委李栋樑认为,除了吸引市民走进纪念场馆,可移动抗战文物还要“走出去”,展现在市民面前。
“要让更多人知道,上海的历史时空中,不仅仅有十里洋场的声色犬马,更有浴血抗争的悲壮记忆。正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之于今天的伏尔加格勒一样,淞沪抗战也应成为上海城市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段。”李栋樑说,仅第二次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以伤亡30万人的代价,将日军拖在上海三个月不能西进,让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彻底破灭,展现出中国人民保卫家园的决心。此外,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左翼文化、国共两党的地下组织、民众的抗日运动都在这座“孤岛”中蓬勃发展,上海由此被称为“抗战文化的精神堡垒”。
“把抗战文化嵌入上海城市文化拼图,嵌入到每一个上海人的心里,是今天我们应该做、也必须做的。”在国外,不少城市都会将一些标志性元素融入城市景观建筑。如为纪念二战中牺牲的战士,英国某标志性建筑物的彩色玻璃上就绘有参加二战的英国皇家空军的队徽。“这一做法值得上海借鉴。”李栋樑认为,流传至今的上海多种抗战纪念章图案,如用在某些标志性建筑构件装饰中,可提高上海抗战文物知名度,同时增加建筑物的历史感,增加城市的庄重感。
李栋樑还建议,合理开发利用上海抗战文物,推出具有上海特色的抗战文化产品,让上海抗战文物元素成为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化创意元素。重要的是,应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为契机,提升抗战文化在上海城市文化中的地位。
【回应】
文物局:拟将抗战文物元素融入城市空间
近日,《关于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上海可移动抗战文物资源的建议》的提案,收到市文物局的答复。市文物局表示,今年上海将组织、策划一批有影响力的抗战文物、专题展览以及形式多样的主题纪念、宣传活动,进一步梳理可移动抗战文物资源,规划并推动可移动抗战文物的保护管理、整合利用和宣传推广。
市文物局表示,将加紧摸底调查,梳理整合可移动抗战文物资源,结合正在进行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对全市各系统保存的可移动抗战文物进行全面调查和建档等。普查结束后,将整理、公布一批本市可移动抗战珍贵文物名录,出版可移动抗战文物精品图录,同时改善可移动抗战文物保存环境。
市文物局在答复中表示,拟搭建一个动态、自由、多向的博物馆展览交流平台,各抗战类文博单位可通过这一平台共享馆藏文物和展览资源,最大限度将可移动抗战文物存量资源利用起来。同时,还将策划、出版一批抗战普及读物,向市民讲述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展示方面,“上海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将于7月7日至8月15日展出。此外,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龙华烈士纪念馆等将结合本馆资源,举办一批高质量的抗战主题展览。
上海还拟将抗战文物元素融入城市空间和景观建设,积极挖掘抗战文物元素,特别是与上海抗战有关的国际性元素。同时,规划一批城市公共景观,将其纳入《上海市文化空间专项规划(2014—2040)》。
在可移动抗战文物的开发利用上,将结合今年举办的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选取包括可移动抗战文物在内的文化元素,发挥高校及创意产业人员的专业优势,为博物馆设计一批有特色的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