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个性化辅学为本科学生成长“加油”
南开大学推行辅学支持体系,学生进行“公能”素质评估后接受分类指导
个性化辅学为学生成长“加油”
6月29日,是南开大学夏季学期的开始。每年此时,南开大学近万名在校本科生都要以班级为单位,完成一次“公能”素质评估,这样的做法已持续3年。
“公能”素质评估是南开大学“立公增能”学生发展辅学支持体系的一部分,该校将实施“公能”素质教育作为办学的基本战略。经过3年的探索实践,包括素质评估、咨询指导、辅学课程、辅学活动和辅学网络平台等在内的“公能素质评估+分层分类指导+资源开发供给”三位一体的学生发展辅学支持体系已在南开初步形成。
“公能”素质评估:成长路上的“听诊器”
幻灯片放到最后一张,郐斌向台下深深鞠了一躬,“通过‘公能’素质评估,我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与同学之间的差异”。这位南开大学2012级法学院本科生、校学生会副主席不无感慨地说。
辅学体系的亮点在于其“评估—咨询—辅学”的“闭环”结构,“公能”素质评估是第一步。在辅学体系框架下,像郐斌这样的本科生在每年的夏季学期都会参加包括自评、互评和他评在内的“公能”素质评估。填答问卷、书面总结、公开展示……通过这些形式,学生可以从公之素养、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文化素养6个方面对自己过去一学年的成长发展进行自评;根据同学的自评展示,每名学生对其他同学平时的行为表现进行互评;同时,辅导员、专业教师、班导师、教学管理老师、高年级同学、校友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也将给出评价。
“公能”素质评估就像一个“听诊器”,学生通过评估,可以定期获得自我审视、同学互评和他人评价等多份“诊断书”,可以跳出个人视角的局限,实时全方位知悉自身优势和不足,了解身边同学成长发展现状,激发自身主动成长意识。
在2014级本科生评估意见的调研中,23.3%的学生认为看到评估结果后“增强了自信心”,57.5%的学生认为“促进了自省和自我成长”,56.4%的学生认为“通过同他人的比较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47.1%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了解”。
“评估目的不是要改造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审视自我和他人,明确下一步发展目标,从而帮助他们自觉、顺利地成长。”南开大学学工部部长白云龙说,“我们在探索以科学的方式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工作。”
分层分类指导:私人定制的成长套餐
在大一学年末的评估中,郐斌得到的同学反馈并不是很好。那时,他满怀热情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担任年级团支部书记、参与青年论坛、协办各类讲座……他在锻炼中越发自信。
然而,同学的评价却是:“工作认真,但是不能很好地兼顾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做事、思维过于刻板,缺乏灵活变通及创新能力”……这让他很吃惊。
辅导员找来郐斌,和他一起分析同学的评价,这也是成长套餐的一部分。
“我们对评估反馈制定了‘三步走’的策略。”学校旅游与服务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中说,“第一步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评估反馈,支持学生制定成长计划;第二步是新学年初,我和辅导员一起与每名学生谈心,分层分类指导;第三步是新一轮评估开始前,我们对每名学生落实成长目标的情况进行督导,鼓励学生对新一轮评估做好充分准备。”
在学院辅导员约谈指导的基础上,南开大学还配备了生涯教练团、心理咨询团、校友导师、班导师、宿舍导师、学业导师等多种咨询指导专业师资,学生可以主动与他们约谈。
成长资源供给:“第一课堂”外的加油站
结合学生“诊断”结果和咨询问题,南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发了多种个性化的辅学项目,支持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微信平台、信息门户、学生工作网、宿舍信息发布系统、年级公共邮箱等渠道,查看全校即将举办的“讲座培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辅学活动信息。学生还可以选修到新开设的“领导力训练”“学业指导”、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等多门实训类辅学课程,以及多主题的素质提升训练营和工作坊。
在2014级本科生评估意见的调研中,7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会根据评估结果,有选择地参加辅学选修课(70.2%)和各级各类课外活动(76.7%);85.2%的学生认为“学校提前发布将要组织的课外活动这一做法很有必要”;92%的学生对辅学课程授课效果表示满意。
在推进辅学体系过程中,从自评问卷设计优化和网上填答,到互评他评现场方案完善和评估后的反馈,从成长计划制定和辅学活动、辅学课程开发,到立体化咨询指导团队建立等多个环节,南开大学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体验反馈,积极吸取学生的有益想法并优化完善。对此,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克欣表示,“学校希望能够通过辅学体系的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与‘第一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使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大程度发挥出知识传递、心灵伴随和资源支持的作用,并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真正的分层分类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指导”。(记者 张宝敏 通讯员 马超)
《中国教育报》2015年7月16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