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园回应“十年死5只大熊猫”:开园22年死了6只
原标题:野生动物园回应“十年死5只大熊猫”开园22年以来,死了6只大熊猫,有寿终正寝的,也有死于肠扭转的
图片说明:曾经活泼可爱的大熊猫幼仔“花生”。倪丽摄
东方网1月26日消息:自1月19日上海野生动物园的大熊猫“帼帼”和幼仔“花生”去世的消息公诸于众后,舆论对此事的关注不曾停歇。对于人们关注的“10年养死5只大熊猫”的说法,各方争论不一。昨天,上海野生动物园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并告知详情:开园22年里,上海野生动物园里共有6只大熊猫死亡,其中包括寿终正寝的世界最长寿大熊猫之一“佳斯”,也有同样死于肠扭转的世博熊猫“武阳”。园方公开6只大熊猫死因
开园至今饲养展示过34只大熊猫,6只死亡大熊猫死因各不同。
上海野生动物园1995年建成开放,至今已是第22年。园方负责人告诉记者,22年里,园里饲养展示过34只大熊猫,当年12岁的“佳斯”,21岁的“领岗”和14岁的“越越”首批入驻上海野生动物园。2002年起,园区又着手饲养展示亚成体大熊猫,2010年成功饲养展示10头亚成体“世博大熊猫”。
开园至今有6只大熊猫死亡,除了“帼帼”“花生”母女,还有寿终正寝的熊猫“佳斯”,以及熊猫“国庆”“武阳”和“云汇”。
熊猫“国庆”死于2007年3月,病理解剖学诊断为“高位肠梗阻”;世博熊猫“武阳”死于2011年1月,病理解剖学诊断为“肠扭转”;熊猫“云汇”死于2015年1月,病理解剖学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熊猫“佳斯”死于2015年10月8日,属于寿终正寝。
“佳斯”是上海野生动物园饲养的当今世界上最长寿的三头大熊猫之一。1995年至2007年2月,“佳斯”在上海野生动物园大熊猫馆生活并对外展示。2007年2月,考虑到大熊猫“佳斯”年龄较大,上海野生动物园特设动物疗养院,让它安度晚年,不再对外展示。“佳斯”最后的八年零八个月里,上海野生动物园配备专人饲养员及专业医护对它进行日常的饲养护理。
兽医水平有限是行业通病
园方计划下一步一边引进兽医人才,一边培养壮大现有队伍。
园方负责人说,在6头大熊猫生病治疗期间,园里都及时与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沟通,征求治疗方案,中心兽医专家和饲养专家都在现场参与救治。根据大熊猫借展规定,展出动物园不能擅自给大熊猫治病,发现熊猫出现健康状况,借展方必须第一时间向保护研究中心汇报,由对方专家制定治疗方案。
“帼帼”从四川来到上海野生动物园时,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派出兽医和饲养人员随行,一直在动物园指导饲养,从未离开过。“帼帼”发病第一天,保护研究中心前后增派了两批专家前往。
园方一名动物饲养负责人透露,“帼帼”母女生病期间,共有6名来自保护研究中心的专家进行现场照料,检查、治疗和用药都由他们制定,园里的兽医和饲养员在旁辅助。这名负责人说:“大家24小时守护生病的大熊猫,11天里,我只回过一次家。”
目前,上海野生动物园共有9名兽医,平均年龄40岁左右,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资历最老的兽医自开园以来就在此工作。兽医平时也有分工,有为猛兽看病的,也有专治食草动物和珍稀动物的,但出现“帼帼”母女那样的重病号,全体兽医会一起上阵。令园方担心的是,再过几年,几名资深兽医退休,兽医院将面临青黄不接,而高学历的年轻兽医起码工作五年才能主导临床治疗。
园方负责人承认,园里的兽医水平有限,但这也是行业内的通病。兽医不像人类医生分不同科目,都是全科医生,且野生动物园一年的手术量也就在20台—30台之间,兽医的实操机会有限,临床经验相对不足。园方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计划一方面引进兽医人才,一方面培养壮大现有队伍。他们将制定兽医培训方案,培养一批专门治疗、研究珍稀动物疾病的专家型兽医。
记者了解到,针对动物病号的诊断手段非常有限,就拿大熊猫来说,兽医和饲养员平时只能通过观察行为、饭量、粪便等判断其健康状况,一旦要验血、输液或是做B 超、CT等检查,必须进行全身麻醉,这本身就对动物健康不利。“帼帼”被确诊为胰腺炎后,经兽医和人医专家会诊确定通过禁水禁食防止病情恶化,通过输液补充所需营养。根据“帼帼”的体重测算,平均每天需输液8000毫升左右,而动物不像人类会乖乖躺着输液,必须先全身麻醉,麻醉时间不能太长,同时还要兼顾输液量,这对治疗是很大挑战。
“上海基地”是如何建起的
大熊猫转移是国家战略,不是哪个部门、哪个人能说了算的。
针对外界质疑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有没有资格建立大熊猫研究保护基地”问题,园方首次作出回应。园方负责人说:“大熊猫转移是一项国家战略,不是哪个部门、哪个人能说了算的事。”
发生在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让四川卧龙核桃坪熊猫基地遭到重创。为了保证国宝大熊猫的安全,卧龙60多只大熊猫被分批紧急疏散转移,有20多只转移到了成都、北京、福州等地寄养,其余转移至雅安碧峰峡基地。地震后生活在卧龙灾区内的6只熊猫幼仔已于2009年4月下旬转移至北京和雅安碧峰峡基地。
地震对卧龙大熊猫栖息地造成了极大破坏,严重的山体坍塌,把原来植被非常好的大熊猫通道及栖息地切割成了许多孤岛,直接影响野生大熊猫的垂直迁徙。卧龙野生大熊猫的竹源地受到严重破坏,大熊猫面临食物短缺等生存挑战。建大熊猫异地保护基地,分群饲养,有利于大熊猫种群安全。
目前国内有60家—70家动物园有大熊猫借展,国外也有约15家动物园有大熊猫展出。在北京、上海、广州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基地,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有利于大熊猫种群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上海基地建设是国家林业局与上海市政府的共建项目,市政府多次召开市长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讨论,国家林业局也先后两次批准繁殖群大熊猫来上海基地。
根据规划,“上海基地”分为动物展区、大熊猫馆舍、游客服务区等三大功能区域,可以实现大熊猫展示,大熊猫后场管理、繁育,游客服务等功能,并将科普功能分解涵盖在各区域中。大熊猫馆舍设计方面,根据大熊猫自然生存环境和人工饲养过程进行设计规划,分为室内室外两部分,有效满足大熊猫生存、繁衍的要求。室内活动区平均每套大熊猫笼舍建筑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高度不低于3米;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面积充足,绿化植被茂盛,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活环境,满足大熊猫攀爬、取食等自然需求。
去年11月13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与上海野生动物园共同召开上海基地规划设计专家评审会,来自中科院、浙江大学、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上海动物疾控中心和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等8家单位的专家参加评审。专家们很肯定上海的方案,但也在疾病防控、噪音控制、设计立意、标识系统、游客服务等方面提出一些规划建议。比如,专家建议在基地附近新建一座基地大熊猫专用的大型隔离检疫场,防止流行性疾病的传染及交叉感染,健全各类疫病的防控体系,满足大熊猫疫病防控需要。加强噪音管控,对周边两公里内的环境安全情况进行排查,保障基地大熊猫和检疫期大熊猫的健康安全。做好隔音措施,控制游乐设施的噪音影响,保持笼舍整体环境安静,为大熊猫健康生存繁衍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果条件允许,老年大熊猫可返回原产地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