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建议率先探索世界级研究机构体制

22.01.2017  19:05

  本报讯 在今年“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赵昕提交了《从“跟跑”、“并跑”走向“领跑”——率先探索世界级研究机构运行体制机制的建议》的提案。 

  赵昕认为,自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科技发展已逐渐从“跟跑”先进科技国家过渡到“并跑”阶段。在向下一个“领跑”阶段进发的过程中,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需要建立若干世界顶级的研究机构。 

  “目前国内现有的科研机构与世界顶级研究机构相比,存在着一定差异。”赵昕分析说,之所以会发生差异,一是因为缺乏国际化的运行方式,这使得国内科研机构在国际交流的范围、层次及其效果等方面存在缺陷,从而限制了我国科研水平的成长;二是研究倾向差异造成的,与尼尔斯·玻尔研究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国际级科研机构在理论物理、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侧重不同,目前国内科研机构存在一定的“重应用研究轻理论研究”的倾向,这与社会方面的需求、国家政策的支撑以及科研体制的限制等现状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此倾向将影响到理论研究的视域以及自身的水平,最终对应用研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此,赵昕提出了几大建议。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探索世界级研究机构在上海落地、运行的新型体制机制。在尊重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规律的基础上,既吸收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也要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和上海实际的道路:在机构定位方面,可按照“国有非企业”等非传统思路实行特殊的制度安排,同时留有与现有管理模式的接口。采用“国有民营”即“政府拥有资产、政府委托第三方管理”模式运营研究机构;在人才聘用方面,建议核心研究队伍采用“双聘制”,减轻人才对科研、晋升等相关顾虑。主聘方为研究机构,同时在国内兼聘不多于一家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建议相关机构允许他们在相应硬性条件上有所破格,不唯年龄、学历、职称论,打通上升空间,优化科研氛围,为上海和国家培养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青年学者;在基础建设方面,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则应充分将张江科学城的生活配套设施等资源进行“开放共享”,为研究机构人员心无旁骛地开展研究提供便捷、优质的环境保障支撑。 

  来源:《青年报》 2017.01.18 第A05版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原文: 建议率先探索世界级研究机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