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滩白玉兰广场年底竣工 上海高度跨过苏州河
日前,解放日报记者率先报道了“浦西第一高楼”——位于虹口北外滩的白玉兰广场即将于年底竣工的消息,一时成为热议话题。
其实,大家忽视了一个细节:白玉兰广场不仅是上海浦西第一高楼,还是上海苏州河以北地区的第一座300米以上超高建筑。这对上海,对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来说,也许更有意义。
区域发展不协调是“心病”
翻阅历史,我们会发现苏州河曾是一条被忽略的母亲河。苏州河发源于太湖,曾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的主要水上交通线。明代以前,苏州河比黄浦江宽阔浩荡,是上海地区最重要的水上通道。可苏州河有个致命缺点,即河道曲而多弯。因河沙逐年淤积,到了元代,苏州河就变成一箭可以射越而过的小河。原是支流的黄浦江,因宽度并没有太大改变,反而成了上海的主航道。
苏州河衰落了,这种衰落似乎影响到现在。
时至今日,虽然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区域发展不协调,仍是这座城市的“心病”。去年底的一场新闻通气会上,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表示,长期以来,上海苏州河以南的黄浦、徐汇、原静安、长宁等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苏州河以北的杨浦、虹口、原闸北、普陀等区。2014年,“南四区”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北四区”的1.53倍,其中最高的黄浦是最低的虹口的2.08倍。
“收入落差”体现在民生上。虹口、杨浦、普陀和原闸北等位于苏州河以北的城区,目前仍有大批二级以下旧里、危棚简屋亟待改造。这里无煤卫设施,电线普遍老化,住宅密度高,违法搭建多,逢雨必涝。相对全市而言,苏州河以北地区的交通设施也较落后,南北高架路从中环线向南到天目路立交、内环线大柏树到广中路、中环五角场到翔殷路隧道,每个工作日高峰都拥堵不堪。
苏州河南北差距正在缩小
当“上海高度”跨过苏州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拔地而起的建筑,更是区域发展的新地标,是上海补齐短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努力。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积极推动苏州河以北地区快速发展。出台《关于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杨浦创新驱动发展步伐;推进原闸北区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原闸北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和服务经济发展;支持虹口区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业,促进虹口区融入全市“四个中心”建设大局。如今,随着苏州河以北的五角场、苏河湾、北外滩、长风等一批重点功能区建设成效逐步显现,苏州河南北地区的发展差距正逐步缩小。
去年11月,市委、市政府撤销闸北区、静安区,设立新静安区。在工作大会上,市委书记韩正说,闸北、静安两区“撤二建一”,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重要发展契机。一是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更好地体现“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二是有利于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资源配置,统一产业规划和功能布局,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品质和能级,增强发展后劲;三是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公共服务水平,促进苏州河以南地区的优质资源向北辐射,加快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均衡化,促进民生改善。
迎来了纵贯苏州河南北的新静安,又迎来了位于虹口北外滩的“浦西第一高楼”,上海“南强北弱”局面在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