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抢跑拼音学习有用吗?

24.06.2016  12:48

  近年来,各种“拼音班”成了不少准小一生的暑期冲刺“标配”,但这样做真的有效吗?为回应百姓对孩子学习拼音的关切,市教委昨天发布了一项对本市8个区县的1100余名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及家长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幼小衔接”,拼音无须早学,入学准备更应重视兴趣与习惯。

   孩子要不要提前学拼音

  家长顾虑:幼儿园大班有将近一半孩子提前学了拼音,万一到时小学老师教学进度加快,孩子零基础岂不是很伤?

  “我们暑期开了3个拼音强化班,用2个月时间让孩子系统掌握拼音知识,4月底都报满了,现在还有很多家长要求增开新班级。”昨天,闵行区南方商城附近的一家幼升小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之后致电黄浦、徐汇、浦东等多家幼升小培训机构咨询发现,这类拼音类暑期强化班非常走俏,几乎都早已满额。“现在小学一上来就教认字,老师都不怎么教拼音了,不提前学点肯定跟不上。”徐汇康健地区某培训机构招生负责人表示。而附近另一家培训机构负责人则表示,“暑期拼音班”这两年持续走热,不少家长觉得“奥数可以暂时不上,但拼音一定要提前学点,让孩子提早适应”。

  “学校不教拼音了”“提前学拼音,赢在起跑线上”……每到幼升小阶段,一些家长会因社会上流传的这些说法而焦虑。

  有家长说,自己小时候都是先教拼音,学完再开始学认字,“现在据说认字和拼音一起教,这样对孩子的要求更高了,还是先学点拼音打基础”。也有家长表示,“幼儿园大班时,班里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提前学了拼音,万一小学老师看那么多小朋友都有了基础,进度就加快,那我们家小孩零基础岂不是很伤?”还有家长称,自己拼音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没法在家辅导孩子,还是请校外机构的老师辅导比较保险。

  不过,一些家长认为,校外培训机构良莠不齐,万一教错了,以后学校老师要把孩子的错误想法纠正过来会很吃力。比较理性的说法是:“孩子入学后发现上课教的拼音内容自己都会,就不用心听了,反而不利于培养学习习惯。

   拼音教学取得预期效果

  调查显示:学前阶段是否早学拼音对孩子小学阶段尤其是中高年级语文学习没有显著影响。

  为回应百姓对孩子学习拼音的关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了“小学低年段汉语拼音学习效果”的专题调研。调研组对各级各类学校处于小学低年段不同阶段的小学生汉语拼音(语音)能力进行抽样测试,评估上海目前实施的“拼音与识字、阅读相融合”模式下学生的汉语拼音能力与课程标准要求的达成度。根据现行的《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和小学语文教学进度安排,儿童在入学后经过“学习准备期”之后,通过8周左右的“读儿歌识字学拼音”,可基本获得汉语拼音的认读与拼读能力,再通过8周左右的“看拼音读课文识字”,可强化巩固拼读能力;到二年级结束时,能正确拼读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会查阅字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根据上海小学拼音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调研组对静安等4个中心城区、奉贤等4个郊区的8所学校的1100余名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及家长进行了调查。调研组选择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期末,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4个节点,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不同类型小学的低年段学生参加笔试和口试。测试结果显示,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学生认读与拼读能力平均达标率96.68%,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学生的拼音能力平均达标率97.51%,四个阶段学生的拼音能力达标率呈现递增趋势。这表明,现行的“拼音与识字、阅读相融合”模式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84%的学生表示喜欢上语文课,表明学生在当前的语文课上有着愉悦的学习体验。

  调研组还对学前是否学过汉语拼音或课外是否参加汉语拼音补习的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入学前是否学过拼音、课外是否参加拼音补习在入学初期对测试成绩稍有影响,这种影响到二年级期末逐渐趋于消失。从调研结果看,学前阶段是否早学拼音、课外是否补习拼音对孩子小学阶段尤其是中高年级语文学习没有显著影响。

   小学拼音究竟怎么教?

  教学策略:拼音、儿歌、识字融为一体,教学从两个月延长至两年。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高永娟介绍,目前上海市一二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的策略是:将短小、富有生活情趣的儿歌、短文作为教学的资源,让学生在阅读儿歌、短文的过程中边学习汉语拼音,边认读、识记汉字。让学习拼音与阅读儿歌短文、识字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促进,融为一体。现行教材一至二年级的课文采用全注音方式,将拼音教学的过程从过去的两个月延长至两年。

  采用这样的学习策略,是因为首先将识字与汉语拼音的学习同步进行,有利于建立“”与“”的双向联系,使孩子们既能借助音节认识汉字,又能借助汉字的发音来学习认读汉语拼音字母,练习音节的拼读。如认识了“”,学习韵母“e”;借助汉字“”,拼读音节“ji”等,这样的双向联系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其次,音节拼读是学习汉语拼音的难点,音节拼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经历较长一段练习的时间。现行教材将汉语拼音学习的过程延长,课文又采用全注音方式,这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主动拼读音节,经常运用汉语拼音工具解决阅读时遇到的字词障碍,从而在较长一段时间的实际运用过程中逐步提高拼读音节的能力,减轻过去短时“集训”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

  再次,在阅读儿歌的过程中边学习汉语拼音边识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低年级语文学习,“习惯、兴趣、情感、方法”是更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它们是在为孩子们积蓄终身学习的“耐力”和“学力”。

  孩子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感受阅读的乐趣,需要有持续的阅读体验。把儿歌、短文作为载体,初始阶段引导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后续阶段鼓励孩子们阅读时遇到不识的字运用拼音工具自主识字,自主练习把儿歌、短文读通顺。这样的学习经历既让孩子们学会拼音,认识汉字,又了解内容,积累语言;更重要的是还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体验阅读的乐趣。

   [专家释疑]

  幼儿阶段不宜系统拼音教学

  面对报名火热的各种“拼音培训班”,不少家长也疑惑,如果别人都学,自家孩子不学,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庞维国表示,在幼儿阶段不宜进行系统的拼音教学。一方面,研究表明大班儿童学习拼音,对其音节意识的影响很小,因为音节意识更多地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教授幼儿拼音,虽然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拼音字母,但对其语音意识的发展(特别是掌握首音/声母)并无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即使在幼儿阶段没有学过拼音,通过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其拼音学习、语音能力也能达到与幼儿阶段学过拼音学生的同等水平。

  一师附小校长鲁慧茹则认为,家长盲目地“超前”、“拔高”会有负面影响,如学生进入到一年级之后没有了新鲜感,不再认真听课导致上课的专心程度弱于其他同学,将不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缺少同伴共同学习、师生互动学习的成就感。

  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教师钱玉华表示,现在确实有不少家长在学前阶段让孩子参加各类“拼音班”,对于一年级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拼音知识,要求孩子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就开始学习,还有在入学前的暑假进行“突击”、“恶补”。但作为一线教师,她发现,从课堂教学呈现看,过早进入拼音学习会产生不少问题。

  首先,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刚入学阶段,有些学前学过拼音的孩子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相关的汉语拼音知识,会读、会拼了,甚至会写、会默了,不需要再认真听老师上课,久而久之,上课的专心程度便会弱于其他同学。

  其次,不利于积淀积极的情感体验。过早地学习拼音,降低了一些学生对新知的期待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跨入小学校门,孩子们充满着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而之前学过拼音的孩子已过早地释放了拼音学习的成就感,简单的重复会使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降低。家长们还要特别小心所谓的“拼音突击培训班”,孩子们似乎在短时间内“会读、会拼、会写、会默”了,其背后付出的代价是极大的(机械、反复地操练),孩子很可能对之后的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更不利于滋养积极的学科情感。

  再次,不利于夯实规范的学科知识。学前阶段,有些孩子在校外机构将拼音学过一遍,但“学过”不代表“学对”、“学好”。有些校外机构的执教人员可能没有进行过专门培训,只是凭经验在教,孩子就有可能在学前接受错误的知识。这种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日后纠正起来极其困难,甚至要耗费比学习新知更长的时间。

  低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由从过去的两个月延长至两年。过早地学习拼音,可能耗费孩子大量的时间,最后却是“事倍功半”,有时候甚至是“得不偿失”。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