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班幼小衔接已晚了!宋幼园长告诉你:3至6岁都应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到底该什么时候做?怎么做?昨晚(27日)“名校长公益大讲堂”上,从事学前教育26年、有着17年示范幼儿园管理经验的宋庆龄幼儿园园长朱素静说,孩子3至6岁整个幼儿园阶段,都应做好与小学的衔接,而不是到了大班时再来思考这些问题。所谓的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阶段学科内容的幼小衔接,是坚决要杜绝的;幼小衔接很多问题,应从心理、习惯、能力等各方面来准备,关注孩子的核心素养,奠定未来发展基础。
拒绝“清单式”童年
有家长困惑:幼儿园三年,老师把我快培养成手工能手了?在朱素静看来,其实,有很好教育观念的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是把家长的智慧和思维逻辑方式教给孩子。比如:家长如何搜索到手工材料,孩子回幼儿园分享手工作品时,介绍自己的作品是和父母一起完成的,也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但是,也有偷懒的家长,凡事都求助于“万能的淘宝”,买一个现成的人工作品,粘一粘,让孩子带到学校,剥夺的是孩子向家长学习的机会。
父母如何提供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真正拉开差距的并不是孩子的智商,而是后期应养成的习惯,比如:认真、坚持、自律、高效、阅读,还有一点需关注的是‘情绪管理’,这是孩子小时候就应关注的地方,可能会对幼小衔接起到深远影响。”朱素静说,幼儿园阶段需要关注的是习惯培养。在宋庆龄幼儿园有个很小的细节:每天小朋友冲进校门,应自己用消毒液洗手,再到“医生妈妈”身边进行晨检。有时候,学校为了减少孩子等待时的无聊,控制孩子自我管理,旁边会放一个电视机,循环播放与小朋友有关的信息。在这一连串的安排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经常可以看到家长们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教育方式,有的是放手型,有的是等待型,还有自由生长型、呵护型、包办型,甚至呵斥型……其实,很多看似“高大上”、好像应在初中、高中才给到孩子的教育,幼儿园阶段也都可以给到。拒绝“清单式”的童年,应在幼小衔接阶段,在孩子的童年就埋下种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一贯制应为学生建立的发展核心素养目标体系,放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所有环节中,存在于教师和幼儿每一个积极互动中。
“木桶原理”聚焦志趣
孩子成长的路上,幸福等于分数吗?上海中学录取的孩子都非常优秀,这些孩子的共性就是爱学习。在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原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看来,学校看重学生三点:一是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二是心中有他人,三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可期待的抱负。
“牛娃”培养的攻略是什么?答案是“聚焦志趣”。朱素静说,从孩子0岁到6岁,家长有6年时间可以观察孩子,让孩子接触广泛的兴趣,从运动、游戏到音乐、艺术,包括认知学习。孩子可能在某一项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呈现出聚精会神参与活动,小班孩子注意力最少要15分钟,中班20分钟,大班则30分钟。当家长发现孩子对某一方面很感兴趣时,在幼儿园阶段,很多家长表现得很明智:孩子对艺术感兴趣,就带他去学画画、学舞蹈,提升艺术修养;但到小学就忘记了,数学不行就恶补数学,英语不好就恶补英语……
如果把“应试教育”比作是木桶,木桶的每一块板都一样长,水才不会漏出来。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一块地方特别短,于是就打补丁,“恶补”就是打补丁。这时候,孩子花的力气不是事半功倍,而是事倍功半,因为孩子不感兴趣,或先天就有这方面的缺陷。如果家长把孩子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耗在补短上,那这个桶能严密吗?永远会在短板的地方有漏缝,自信也没有建立起来;当孩子长大后会发现,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是他的特长,只有家长非常清楚孩子的强项在哪里,针对强项扬长,从孩子的志趣方向发现,这就是所谓的“聚焦志趣”。
教育就是“引出”
教育就是引出,引出潜藏在孩子内心的智能。由宋庆龄幼儿园编写、中福会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新书《我们家的早教》里,引用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输赢不由起跑线决定。“名校之所以奉行通识教育,因为他能让你有能量一直跑下去。教育就是‘引出’,让热忱与兴趣适配,形成比较好的链接。”朱素静说。
儿童的智力开发,从脑科学角度而言,的确是越早越好。关键的时期,并不是说你要学什么,而是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学、是否养成了学习的习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能操之过急,先把3到6岁幼儿园该学的学好,将来“幼升小”时,就会跑得很快,因为他准备好了。
在宋庆龄幼儿园,孩子读完绘本《蚯蚓的日记》对蚯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幼儿园草地维护得很好,老师基本上抓不到蚯蚓。如何激发孩子求知的热点?老师上网“淘”了些蚯蚓,特地翻土,再把这些蚯蚓埋到土里,带着孩子去看蚯蚓生活的地方……大家一起去把蚯蚓找出来,研究蚯蚓。“有些事需要我们创造、把握,如何把握孩子的求知热度,家长需要思考。”朱素静说。
有的家长说:我晚上回家很累了,但孩子睡前有听故事的习惯,我就满足他,一下讲了六本书,结果他不肯睡觉,还要讲。朱素静建议,最好的亲子阅读时间是傍晚,找一个舒适、安静的地方,而不是睡前和孩子一起阅读,睡前家长容易把孩子大脑的皮层激发起来,结果孩子兴奋得睡不着觉。家长对孩子的陪伴,应是生活自理能力、运动、游戏等方面的陪伴。3至6岁孩子获取认知学习独特的方式就是游戏,生活中的游戏,哪怕带着孩子跳格子,也可以跳出1、2、3、4、5等数学方面的内容;到了小学,家长的陪伴方式应适当放松,少一点监督式的陪伴,多一些示范型的陪伴,放手让孩子养成自我管理习惯。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