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有望发布72小时AQI预报 并向长三角提供

05.06.2015  11:15

  原标题:申城有望发布72小时AQI预报(附照片)

  桌上这台看似复印机的设备,就是价值400万元的飞行质谱仪。它能分析出空气中微量污染物的化学成分

  东方网6月5日消息:今天是世界环境日。记者昨天获悉,上海将为空气质量预测系统投入更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超级监测站等,以显著增强预报能力。未来的空气质量预报“工具箱”里,甚至可能出现无人机。

  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魏化军昨天透露,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长三角中心”)的二期建设正在启动,重点是与第三方超级计算中心合作,增强计算能力。预计建设完成后,面对突发污染的“反应周期”将大幅缩短,本地空气质量预报有望从目前的24小时预报延伸到72小时,并提高中长期大尺度预报的精度。根据环境保护部部署,“长三角中心”由上海牵头,联合江浙皖赣等组建的区域性空气质量数据中心、会商中心、预报中心,今年初已完成初期建设。

  计算机是空气质量预报的核心工具。简单说,目前的空气质量预报就像解方程——将一定区域内的污染排放、天气(如风向、气温)等参数,输入一个异常复杂的公式,通过长时间运算,计算机就能预测出未来的空气质量。在正式发布预报前,这个结果还需预报员结合个人经验、对照历史数据等做一些修正。

  预测空气背后需要天文数字般的计算量。市环境监测中心首席预报员段玉森表示,算出隔日的空气质量,他们目前的计算机需要整整8小时。这显然限制了长三角中心的反应速度,上海今年出现的几次重污染天气都有一个特征:在几个小时内,AQI(空气质量指数)就从“”飙涨至“重度污染”。

  此外,受限于计算能力,长三角中心也无力提供更高精度的中长期预报。从去年12月28日开始,该中心开始发布长三角未来5天的空气质量预报,是国内时间跨度最长的产品。但该预报却不太精确,只能以诸如“良到轻度污染”这样的字句模糊描述,而针对上海的隔日预报,则直接预测AQI数值。

  着眼于打破这些瓶颈,长三角中心的二期建设计划在明年完成,中心的运算能力将有大幅提升,目标是在4小时内,对百倍于目前的数据量进行处理。届时,上海将有能力发布72小时的本地AQI预报,并向长三角提供高精度预报。

  魏化军表示,下一步,上海也将扩大空气质量的基础数据来源。目前正积极争取在崇明新建空气质量超级监测站,它将在“脏空气”南下抵沪的第一时间,解析其成分,探究污染成因;与普通监测站相比,无人值守的超级站能提供的数据量是其百倍,而且能实时完成监测、分析、报告。此外,除了在地面获取空气数据,该中心也正在研究借助气球、无人机等,将分析仪器送到高空。此前的一次气球试飞表明,在数百米空中,污染物质的分布出现了出乎意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