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1、澎湃新闻:实体经济不仅仅包括工业,也包括服务业,我们看到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70%,上海接下来在加快服务业发展方面还有哪些举措支持实体经济?
阮青(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这个文件是一个集成式的文件,在文件里面,我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支持实体经济。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里面很大的一个主体就是生产性服务业。2016年有一个数据,生产性服务业大体占到整个服务业的59%,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40%,生产性服务业都是为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服务的。从现代产业的发展来看,现代服务业作为重要的要素投入,是先进制造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经信委、统计局提供的情况来看,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信息技术、总集成总承包、检验检测认证、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有很多重点的行业。这些行业这几年,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些行业不仅是服务上海本地的制造业,也是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制造业。
第二,大力发展“四新”经济,特别是物联网+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包括大数据、工业设计、卫星导航、物联网教育等行业,这些行业发展意义不在于行业的本身,而是在于对整个产业链、对相关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有很强的提升作用。
第三,强化金融要素的支持,促进产融结合,促进产业资本和资本的结合,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通过这几个方面来促进实体经济能级的提升。
2、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今年以来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这一块有什么新的特点?在哪些方面需要给予更多支持?
吴金城(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也是上海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大家对于上海实体经济的发展都非常关注。实体经济还是要保持合理、健康、平衡的产业结构。今年以来上海实体经济总体保持平稳的增长,结构、质量、效益持续改善,向着预期的目标发展。今年统计到1-4月份,工业生产好于预期,1-4月份工业规上总产值可比增长6.6%,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回升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好于预期。汽车行业增长17.6%。荣威RX5互联网汽车热销,包括大众的新途观,还有凯迪拉克拉动非常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较快增长,1-4月份战新可比增长6.5%,新能源汽车增长30.5%,新一代信息技术增长12.2%,新材料增长6.3%,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都稳定增长。工业利润1-3月份增长23.8%。工业企业利润率达到8.8%,高于全国平均6.1%的水平,包括东部地区平均6.2%。应该说,我们产业发展面临可喜的变化。
刚才记者问到,有哪些问题瓶颈,需要采取措施来克服。大家知道,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还有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现在工业强基工程,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四个方面,都在推。
战新产业还处于培育期,这次指标里面专门提了两个指标,一个战新的增加值占全市GDP达到20%以上,战新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左右,目标定得比较高。要带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包括刚才大家感兴趣的高端生产型服务业,目前来说还是相对滞后,发改委的阮主任也提到了,服务业、制造业比例大家比较关心,但我们更关心里面的内涵,产业结构不能虚高,服务业要发展符合上海功能的高端服务业,要代表中国在国际上发挥主要的作用,要服从国家战略。制造业发展先进制造业,也要代表国家战略,工业强国,强不强更多的指标还要看制造业,特别是极限的制造能力,最大、最精细的高端产品能不能造出来,这是强不强的标志。包括我们企业跨国的经营能力,跨区域的经营能力,都有待于提升。所以,《若干意见》正是针对这些问题瓶颈有的放矢,助力实体经济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支撑上海“四个中心”和卓越全球城市的建设。
3、新华社:目前上海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很多企业发展都受到用地制约,这次出台的《若干意见》实行弹性的年限用地,这些政策如何保障工业用地的需求,降低企业的用地成本呢?
岑福康(市规土局副局长):从规划土地的角度来说,实际上从两个方面来保障实体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从空间规划上,我们要有一个总体的空间规划,也就是说这个城市对于土地资源需要有一个怎样的分配,我们已经明确到2020年全市产业用地规模保持在550平方公里左右,尤其是对这550平方公里当中先进制造业要保持一定的比重。我之前也提到过,要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先进制造业,从规划空间上严格控制实体产业的用地规模。
其次,既要保留并支撑实体产业的发展,又要降低用地成本。具体有三个措施:一是从2014年年底就开始实行工业用地的弹性出让年期。《土地管理法》当中明确土地出让年期不超过50年,以往土地出让以50年为界限,现在明确一般工业用地或者产业用地是20年。再一个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方面是集约用地,上海是特大型城市,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用土地资源倒逼产业转型,集约使用土地,实行20年的土地出让年期,在等同土地量情况下流量达到增效。同时在地价方面,我们也做了精细的测算。一块土地20年出去的时候对比50年出去的时候,土地价格大概在60%左右。假设按50年出让要付100块,按20年出让只要付60块,还有40块可以存20年,也足够到20年之后支付这块土地的续期费用,并且初始创业的成本降低了。用地者也有一个担心,20年以后会不会有变化,会不会涨价,是否允许我继续使用这块地。在文件当中明确规定在土地出让合同当中可以明确续期的条件,继续有生产、继续有产值、继续有利润、继续有制造能力的条件下可继续让你用这块地,同时续期价格现在就可以约定好,你可以按现在的价格20年之后给你续期,这是切切实实支持实体产业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也降低企业初期的用地成本。
二是采用差别化、多样化的土地出让方式。比如说现在开始试点,先租后让。前面三年每年只收你租金,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切切实实是实体经济在发展,进入到正常的发展轨迹,企业也具备购买土地的能力,再把这块土地出让给企业,通过先租后让土地成本又切实降低了。
三是关于使用存量土地企业的更新升级。当企业面临技术更新,要改造,要提高产能,往往需要增加土地使用的强度,大家都知道是需要补土地出让金的。这次文件当中也明确,由各个区县根据企业增加的内容、技术改造的内容、实体产业的发展可以按一定比例进行收取,这个比例没有提下限,也就是说这个下限可以是零,只要企业切切实实用于技术改造、用于实体产业的发展,增加部分的土地出让金可以不收,但必须要经过区政府集体决策,经过评估,切切实实用于企业升级,而不是用于其他,比如说用于对外租赁,我们目的是切切实实支持实体产业的发展。
4、上海电视台:这次的文件当中提到了对企业减税降费的举措,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呢?
王岚(市财政局副局长):感谢你对于企业减税降费的关注。首先在降费方面:一是积极贯彻今年以来国家有关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清理政策措施。从今年4月1日起本市已经取消了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等政府性基金征收。同时,本市已经取消或者停征16项本市现行执收的涉企和个人收费项目,主要包括河道工程修建管理费、药品检验费、计量收费、环境监测服务费等。
二是2017年继续开展地方设立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清理,本市财政、物价部门统筹对接国家有关最新降费的政策措施方向,经市政府同意,从今年4月1日起本市已经取消内河货物港务费等五项属于公共服务范畴的收费项目。
有关减税方面的政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继续推进营改增,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从今年7月1日起将增值税的税率由四档减至17%、11%、6%三档,取消了13%的税率。将农产品、天然气等增值税税率从13%降至11%。
二是扩大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范围。在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将可以减半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并按20%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小型微利企业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提高到50万元。
三是提高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到75%。
四是创投企业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可享受按投资额70%抵扣应纳税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五是将部分2016年底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延长至2019年年底。主要包括对物流企业自有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减半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创业就业,按规定扣减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企业)所得税等。
下一步,上海市财政局还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有关减税和降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执行情况的评估,推动这些政策落地实施,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为巩固和提升实体经济能级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5、解放日报:智能化是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这次《若干意见》也提到了智能制造,上海在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方面有什么具体的举措呢?
吴金城:智能制造也是一个热点话题。我到富士康下面一个企业去看到,一个机器人可以替代六个工人,一个工人现在成本最少6、7万,一台机器人一年替代40万的人力成本。不管从经济上来说,还是效率来说,以及质量来说,智能化改造都是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非常大的想象空间。从上海智能制造来说,是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抓手。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布局。我们发布了上海关于创新智能制造应用模式和机制的实施意见。我们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成为全国智能制造应用高地,系统解决方案的输出地。上海毫无疑问是机器人之城,大的机器人制造厂商都在上海集聚,我们的产量占全国的40%左右。从全市的布局来说是1+X,1是临港,X包括松江、嘉定等若干个智能制造的集聚区。
二是实施智能制造十、百、千工程。“十”是培育10家左右具有引领性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这是上海可以服务全国的一个地位。“百”是建设100家示范性的智能工厂。在汽车装备、航空航天、船舶海工包括电焊方面都可以用智能替代。“千”是要在示范企业的引领代表下推动1000家左右规模以上的企业智能化转型。
三是推广智能制造的应用,前期涉及到的投入比较大。借鉴合同能源的做法,推动智能制造的应用模式,可以采取融资租赁,也可以采取市场投入,收益分享,还要加强智能制造关键装备的自主化突破,推进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以及工业互联网的集成应用。
四是搭建智能制造研发和转化的平台。特别是围绕智能制造的关键共性技术、装备研发、系统解决方案标准、试验验证、技术成果转化等等。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在上海形成智能制造的国家级示范区,我们也有条件,包括在自贸区,在临港“双特”政策以及松江提出的G60走廊,都为智能制造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6、中国新闻社:去年上海出台了制造业的“十三五”规划,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都对工业进行支持,今天出台的《若干意见》跟以前的政策相比有什么亮点和特色呢?
陈鸣波(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这也是我们制定《若干意见》过程中,这几个月来一直在思考的。去年相继发布了“27条”和制造业“十三五”规划。上海经济产业有四个1/4的结构,决定了上海跟全国是不一样的,我们解答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
另外,上海有四个底线,四个1/4加上四个底线是《若干意见》的前提条件。客观来说,这项工作是持续的推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有哪些亮点和特色呢?有三句话。第一,我们对上海经济产业的问题看得更清楚。上海的制造业到底怎么了,上海要不要制造业。前两年很多朋友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包括外媒都有,今天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二,统筹更加有力了。《若干意见》提出,要有力加强综合统筹,哪些必须要统筹,资源要素原来都是散开的。上海土地金贵,但有些园区的产出很低,今天必须要统筹起来,把家底盘活。第三,更加关注服务,服务要体现精准性、普惠性。作为一级政府来说,一定要有普惠的理念,全力支持帮助企业发展。
此外,上海的经济一定要可持续发展,韩书记多次提出,上海的产业包括经济发展核心是创新。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产业创新等。这次《若干意见》全方位地写进去了。
另外,面对“四大底线”,这次我们全面梳理以后,包括刚才规土局领导也说了,只要有好项目上海是不缺土地的。我各个区跑了一下,真的有土地,关键是今天共同面对的问题,是缺乏新动能。前期走访微软、苹果、亚马逊、波音,跟他们对话,他们非常有兴趣,但都需要深研究一下,新动能在哪里?全球都碰到这样的问题。包括上海这样有基础优势的城市也碰到这样的问题,这次《若干意见》提出,上海要结合科创中心和自贸区建设,在推动新动能发展方面,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制约要素,就不展开了。还有服务平台怎么建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花了半年时间做了一个方案,最终决定要整合现有服务资源,通过标准化、格式化,争取让企业有渠道反映、有回音、有解决。
7、文汇报:刚才提到了有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的内容,能否展开谈一下在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方面政策走向有什么新的亮点?什么时候可以看到这些创新项目从前期的状态变成做大做强?第二个问题,文件第36条里提到设立若干个百亿级的产业投资基金。在哪些方面这些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发挥作用?
干频(市科委副主任):感谢您对上海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注。长期以来,上海科技创新工作与城市发展和实体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推进科创中心确实要围绕增强和带动实体经济企业创新发展。重点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重点打造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围绕实体经济发展,也要激发和释放高校院所的研发能力,关键是打通技术创新关键环节,布局建设一批以促进研发转化的功能型平台,作为上海应对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往科技的投入很多都是项目投入,可能是单个的企业,现在更多的是转变政府的投入方式,发挥某个功能型平台对整个行业的辐射作用。目前已经提出了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的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创新创业服务等五大领域布局和18个平台建设计划。第一家试点运营的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集研发、工程、市场、孵化为一体,在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已经孵化出了7-8家的专业领域的企业。除此之外,也在整理这方面的经验,将在其他平台上进行推广。
二是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上海实体经济发展的沃土,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逐步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服务环境。全市目前已涌现出500余家众创空间孵化机构,9成以上是由社会力量新办。同时,也成立了国内首家区域性众创空间联盟,引导众创空间等创业载体向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大院、大所、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的众创空间数量和能级不断地提升。2014-2016年期间,全是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参与人数超过5万人,共有1.47万家小微企业和参赛团队参赛。
三是布局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前沿项目。聚焦世界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布局和实施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量子通信、人类表型组等一批重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项目。同时承接和实施国家科技专项,布局大飞机、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高端芯片、新型显示等一批重大的战略工程。
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依托科学创新巩固提升实体经济,除了部署科技任务以外,还要转变理念,优化完善政府科技治理体系。当前,我们面向科技成果转化、下放科技成果处置、使用和收益权,出台了《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例》,最关键的就是加大对人才和知识价值的分配,进一步促进高校研究院所的成果产业化。与此同时,也积极实施全周期、普惠型企业的研发政策,比如说研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先进服务型企业认定等,这三项政策2016年的减免税额达到207亿,同比增长37%;同时争取生物制药委托生产等产业创新政策试点,按照企业实际生命周期配置和加强科技金融服务资源,力求进一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优化资源的配置。
陈鸣波:去年成立了500亿IC的基金,但其中的装备和材料基金还没有出来,现在预计6、7月份成立,这样500亿第一期就全部好了。
另外,上海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也自去年年终启动,近期已经注册。此外,关于园区的土地二次开发,将专门设立园区转型基金,全市面上,还包括发改委、科委设立的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基金等。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些都是政府在做,后期一定要把全社会的力量吸引进来,像硅谷一样,政府没有多少自己的基金在做,更多的是社会资本、风险投资等。希望上海的产业基金,政府主要发挥引导作用,更多发挥市场化作用,和他们合作。
8、人民日报:今天公布的意见和措施有些数据很夺人眼球,我们推这么多的项目,这些项目从哪里来,是政府选择推,还是靠市场的力量去推?第二个问题,我们的生产方式要有转变,转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还有就是柔性化,什么叫做柔性化?
吴金城:我们梳理了66个十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也是比较实的,已经在建的或者新建的,可以落地的项目,在谈的项目应该还有。这些项目主要是市场化,从项目的来源来说,涉及到招商的体制。刚才鸣波主任说了统筹,就是统筹招商。市里发挥市的积极性,区里发挥区的积极性。重大项目市里统筹,包括布局和定位,比如说郊区发展先进制造业主要是进园区,市区主要发展高端服务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是融合发展,不能截然分开。比如说制造业有生产型服务业,制造业加上生产型服务业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70%左右。
从项目来说,有信息共享的平台,有服务的平台。市里委办形成合力,用土地包括财政的支持来推动大项目的落地。项目也要结合产业优势,我们现在在推产业的集群发展,这个集群不是物理上的布局,而是从产业生态的角度,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比如说临港的智能制造,可能涉及到发动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航空。航空还有很多的零部件,还有航电、航空服务业,怎么融合发展,都有一个统筹的概念在里面。
陈鸣波:我补充一下。十亿以上的项目,去年包括中芯国际、华力微电子都是百亿,十亿内绝大部分都是市场化的。其实上海在推大项目上,政府非常有力量。市场化的选择方面,上海以后还要加强。第二个问题,你说了柔性化。我打个比方,比如说上汽的生产车间,今天可以生产荣威RX5,明天可以生产荣威550,一条生产线可以切换多种车型,这就是柔性化。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此结束。《若干意见》全文将在“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和市经信委官网公布。各位如果有进一步的采访需求,可以和市经济信息化委或者市政府新闻办联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