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坚持“稳中奋进、改革创新”工作总基调,全力做好新常态下稳增长、促转型、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主要指标增幅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一、综合
经济运行平稳。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5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2.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662.6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1467.6亿元,增长11.5%。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7:52.3:44.0调整为3.8:51.1:45.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2651元,增长11.0%,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6718美元。
财政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56.1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7.8亿元,增长9.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228.8亿元,增长9.7%,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82.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完成97.2亿元、32.4亿元、21.3亿元、10.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3%、8.8%、10.2%和44.6%。全年完成财政总支出567.5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13.4亿元,增长9.5%,分支出科目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传媒、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支出52.6亿元、13.2亿元、5.9亿元、22.6亿元、18.7亿元、27.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8%、23.1%、5.3%、2.0%、4.8%、6.2%;民生类支出22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占比重71.2%,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其构成情况
指标 | 指数 | 比上年±% (以上年为100)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2.0 | 2.0 |
一、食品 | 102.4 | 2.4 |
二、烟酒及用品 | 99.8 | -0.2 |
三、衣着 | 102.3 | 2.3 |
四、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 101.3 | 1.3 |
五、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 104.0 | 4.0 |
六、交通和通信 | 99.7 | -0.3 |
七、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102.5 | 2.5 |
八、居住 | 101.7 | 1.7 |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0,比上年上涨2.0%,涨幅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六升二降”,其中食品类上涨2.4%,衣着类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4.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5%,居住类上涨1.7%,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2%,交通和通信下降0.3%。在食品类中,粮食类价格上涨2.8%、鲜蛋价格上涨17.8%、液体乳及乳制品价格上涨13.9%、鲜菜价格下降4.2%,猪肉价格下降1.9%。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全年总产量126.0万吨,比上年增长0.2%,其中,夏粮38.5万吨,增长3.8%;秋粮87.6万吨,下降1.3%。油料总产量5.9万吨,比上年增长2.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5.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9千公顷;油料面积25.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5千公顷;蔬菜面积26.4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38千公顷。
林牧渔业发展总体平稳。全年成片造林面积3.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1%;茶叶产量1443.1吨,比上年增长5.1 %。全年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8.16万吨,比上年下降4.5%,其中:猪肉产量4.88万吨,下降3.2%;禽、蛋产量1761万只和2.51万吨,分别下降7.1%、5.1%。全年水产品产量9.5万吨,比上年增长3.3%。
高效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全年新增设施农业(渔业)面积5.9万亩,累计达到44.1万亩,占比重18.7%,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全年新增“三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123个,累计达到854个。全年新增农民合作社230个,总数达到3085个。年末拥有省级农业园区7家,当年新增1家。年末拥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其中国家级4家;年末拥有工商注册家庭农场533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发展趋稳。年末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36家,比上年净增155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102.3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大中型企业5326.5亿元,增长12.3%。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1395.8亿元,增长9.0%;重工业6706.5亿元,增长11.4%。分行业门类看,采矿业63.5亿元,下降10.9%;制造业7866.3亿元,增长11.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72.5亿元,增长9.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75.4亿元,下降15.2%;集体企业53.0亿元,增长10.2%;股份制企业5071.3亿元,增长13.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680.4亿元,增长8.5%;民营企业4110.3亿元,增长11.9%,其中私营企业3329.5亿元,增长12.0%。
企业效益逐步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4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利税7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利润5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17.6%、6.5%和7.0%,产品销售率为98.4%。年末全市拥有销售超百亿企业(集团)9家、利税超10亿企业12家。
表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
新兴产业较快增长。全年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5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5.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表3 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及其构成情况
项目 | 销售收入 (亿元) | 比上年 增长% |
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 | 3556.9 | 18.5 |
新材料 | 1002.3 | 22.0 |
高端装备制造 | 1063.1 | 8.2 |
新能源 | 485.8 | 24.2 |
航空航天 | 265.6 | 7.9 |
生物医药 | 289.8 | 28.1 |
新一代信息技术 | 450.3 | 34.9 |
建筑业发展态势良好。年末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424家,比上年净增13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竣工产值380.8亿元,增长11.4%。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利税16.6亿元,增长17.3%。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1.6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0.7%。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1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3%;竣工面积954.2万平方米,增长13.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542.9万平方米,增长16.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42.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0亿元;第二产业投资1149.4亿元,增长16.5%,其中工业投资1148.7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投资991.0亿元,增长36.6%。工业投资中,制造业投资1104.12亿元,增长18.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44.6亿元,下降45.8%。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1644.0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其中民间投资1243.9亿元,增长19.9%;港澳台商投资60.0亿元,增长78.2%;外商投资119.01亿元,增长2.8%。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连淮扬镇”铁路正式获批,北汽华东基地项目全面开工,惠龙e通上线运行,中陆航星、睿泰数字出版基地、中联网仓智能云仓储中心、正阳汽车零部件商贸物流一期等一批项目建成运营。全年在建亿元以上项目675个,比上年增加61个,其中:当年新开工453个,增加115个。
房地产市场运行趋稳。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19.1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住宅投资243.0亿元,增长9.8%。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97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3%,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213.2万平方米,增长20.8%。房屋竣工面积599.7万平方米,增长65.3%,其中,住宅竣工面积492.4万平方米,增长64.7%。商品房销售面积520.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37.9万平方米,下降14.0%。商品房销售额316.7亿元,下降10.9%,其中,住宅销售额269.2亿元,下降16.0%。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542.7亿元,增长9.3%;限额以下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433.9亿元,增长17.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2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8.8亿元,增长12.4%。按消费形态分,批发业零售额143.7亿元,增长7.8%;零售业零售额725.66亿元,增长13.4%;住宿业零售额7.9亿元,增长19.1%;餐饮业零售额99.34亿元,增长13.9%。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汽车类零售额117.7亿元,增长5.5%;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81.3亿元,增长24.8%;通讯器材类零售额7.1亿元,下降0.4%;日用品类零售额16.2亿元,增长18.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32.0亿元,下降2.2%;化妆品类零售额5.38亿元,增长45.6%;金银珠宝类零售额15.7亿元,增长6.7%;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8.3亿元,增长1.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58.1亿元,增长4.8%;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66.2亿元,增长4.5%,其中粮油类增长11.4%,肉禽蛋类增长3.9%。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0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出口66.02亿美元,增长6.1%;进口37.1亿美元,下降0.6%。从贸易方式看,全市一般贸易出口47.2亿美元,增长4.5%,占出口总额比重71.7%;加工贸易出口17.6亿美元,增长5.3%,占出口总额比重26.7%。从出口国别看,对亚洲出口额30.7亿美元,增长6.1%,其中对日本出口额4.8亿美元,下降12.5%;对欧洲出口额11.2亿美元,下降0.3%,其中对欧盟出口额8.8亿美元,增长4.8%;对美国出口额1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2%。从企业类型看,国有企业出口1.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9%;民营企业出口2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从主要贸易产品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22.0%,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6.1%,纸及纸制品出口增长3.8%,光伏产品出口增长118.6%。
利用外资较大幅度下滑。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7家,新批协议外资23.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6.5%;实际利用外资12.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7.9%。新批及净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5个,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1个。对外投资较快增长。当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数35个,其中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5.8%。
七、交通、邮电
客货运输量保持平稳。全年旅客运输量、货物运输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11.2%,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3.3%和12.3%。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6亿吨,比上年下降0.2%。其中,长江港口吞吐量1.4亿吨,下降0.3%;集装箱吞吐量达37.55万标准集装箱,下降1.3%。
表4 交通运输量情况
项目 | 运输量 | 比上年增长% |
货运量(万吨) | 8394 | 11.2 |
客运量(万人) | 5536 | 3.7 |
客货运周转量 |
|
|
# 货物周转量(万吨公里) | 743572 | 12.3 |
客运周转量(万人公里) | 261097 | 3.3 |
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 | 15877 | -0.2 |
# 长江港口吞吐量 | 14061 | -0.3 |
港口集装箱运量(标箱) | 375496 | -1.3 |
交通基础设施稳步改善。苏南运河镇江段“四改三”工程42.6公里全面建成;五凤口高架快速推进,扬中三桥及接线工程、镇澄路等竣工通车。年末全市公路里程7264公里,比上年新增6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82公里。全年新改造升级农村公路300公里,改造危桥36座。全面推广智能公交,实现客运“WiFi全覆盖”、“宁镇扬一卡通”。全年新增新能源空调公交车150辆,新辟、优化公交线路13条,扩容出租车150辆;全年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23.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38.5万辆,净增5.9万辆,增长14.0%。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32.9万辆,净增5.4万辆,增长17.4%,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30.6万辆,净增5.1万辆,增长 18.5%。
邮政电信业较快发展。全年邮政电信业务总量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0.0亿元,电信业务总量36.7亿元,分别增长20.8%和8.7%。邮政电信业务收入38.6亿元,增长0.5%,其中:邮政业务收入8.2亿元,电信业务收入30.4亿元,分别增长15.0%和0.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8.7万户,比上年末减少7.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40.2万户,比上年末净增22.6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77.6万户,比上年新增17.6万户。
八、金融、保险
金融存贷规模不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536.3亿元,比年初新增246.8亿元,其中:单位存款1885.4亿元,比年初增加159.8亿元;储蓄存款1569.4亿元,比年初增加93.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679.8亿元,比年初增加315.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443.8亿元,比年初增加48.6亿元;中长期贷款1148.5亿元,比年初新增219.7亿元。
企业上市步伐加快。全年新增1家在纳斯达克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四板”市场挂牌企业,年末全市累计31家挂牌上市企业,其中境外上市企业16家。
保险业发展平稳。全年保费收入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财产险收入19.4亿元,增长14.0%;寿险收入46.3亿元,增长11.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4.0亿元,增长30.5%。全年赔付额2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财产险赔付10.7亿元,增长26.1%;寿险赔付11.2亿元,增长19.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1.87亿元,增长7.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镇江高新区成功升级国家级。全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69家,累计27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占比达42.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专利授权总量12707件,其中发明专利1274件,比上年分别增加2898件、400件。全年研发经费(R&D)支出占GDP比重2.55%,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118.5人年,比上年提高7.4人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5件,比上年增加2.8件。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8.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保持全省第一。年末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454家,当年新认定89家;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397项,当年认定317项,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6项。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全年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28人,省“双创人才”44人,市“331”计划领军人才(团队)160个。
质量检验能力稳步提升。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4个,国家检测中心2个;监督抽查产品481种,完成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企业845家,比上年增加52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5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6.4万台件,比上年增加3.3万件。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学校248所,在校学生36.7万人,毕业生9.8万人,其中:普通高校5所,本专科在校学生(含研究生)8.4万人,毕业生2.2万人;小学113所,在校学生13.8万人,毕业生2.1万人;中学112所,在校学生9.6万人,毕业生3.3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全市共有幼儿园207所,比上年增加13所,在园幼儿6.7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全年完成校安工程85.9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人事代理制度。
十、文化、旅游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稳步提升。镇江成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国家试点城市和全省全民阅读试点城市。年末拥有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14个、美术馆1个,镇(街道)、村(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覆盖率达100%。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100.1万户,比上年增加2.1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99%,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成功举办2014长江国际音乐节、“一起周末”2014镇江文化演出季、“2014HiFi西津渡国际音乐汇”、“2014中国•镇江国际纪录片盛典”等活动。文献纪录片《天下文宗》在央视播出,扬剧《小花旦当官》获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目和“五个一”工程奖。年末全市拥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4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42处。
旅游业平稳增长。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接待入境旅游者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7%,旅游外汇收入0.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8%。接待国内旅游者438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6%,国内旅游收入5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年末全市共有星级以上宾馆38家,其中五星级宾馆3家。句容茅山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丹徒米芾书法公园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末全市拥有4A级旅游景区6家,5A级旅游景区2家。
十一、卫生、体育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92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88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妇幼保健机构6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44万张,其中医院病床1.27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5万人,注册护士0.7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5.7%。全市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29人、每千人拥有床位数4.55张,分别比上年增加0.01人、0.03张。新农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参加新农合人口161.49万人,参合率100%。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年新增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8.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8平方米,居民体质合格率达93.0%。镇江籍运动员在第18届省运会上夺得68枚奖牌,其中金牌11枚。成功举办镇江金山湖国际铁人三项赛、中澳男篮对抗赛、直通东京中国乒乓球队选拔赛、中超联赛江苏舜天主场比赛、全国青少年曲棍球锦标赛等国际、国内重要赛事。全年体育彩票销售7.1亿元,比上年增长6.7%。
十二、城建、环保
城乡建设稳步推进。南山北入口景区等30项重点竣工项目全面完成;太平路、大西路、金家湾辅道、云台山周边路网等9条道路竣工通车。市区建成区面积134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6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66.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7+1”旧城改造项目扎实推进,改造市区棚户区面积110万平方米,完成17万平方米老小区整治,改造街巷道路1.4万平方米。圆满完成市区人力客运三轮车退市工作,新投入公共自行车3000辆。全市65个三星级康居乡村通过省级验收,建成1个“美丽宜居镇”、10个“美丽宜居村庄”,康居乡村建设达标率达91.4%。
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市,创成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丹阳、扬中、句容、丹徒通过环保部生态市审批,国家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新增27个省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工业园区。“一湖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基本消除黑臭现象。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超额完成省控目标,单位GDP能耗0.57千克/万元,比上年下降6%,为“十二五”新高。全年单位GDP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比上年下降9.9%、14.1%、12.5%、20.8%。全年关闭化工、电镀、印染、建材等落后产能企业300家。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65.9%,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85.0%,比上年提高21.4个百分点。全年PM2.5平均浓度下降6.3%。
十三、人口、就业
人口规模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17.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万人,增长0.2%;年末户籍人口272.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2万人,增长0.1%。在户籍人口中,男性134.81万人,减少0.04万人;女性137.26万人,增加0.36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8.93‰,比上年下降0.0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15‰,比上年下降0.6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8‰,提高0.56个千分点。
就业形势较好。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9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1%。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92.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3.8万人、第二产业91.1万人、第三产业77.6万人。
十四、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居民收支稳步增加。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50元,比上年增加2523元,增长9.6 %。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178元,比上年增加1367元,增长8.1%。分城乡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752元,增加3004元,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23732元、4574元、3021元、4425元,分别增长10.1%、7.0%、9.2%和6.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310元,比上年增加1376元,增长6.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17元,增加1741元,增长11.0%,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11579元、3602元、649元、1787元,分别增长12.3%、8.4%、11.3%和7.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081元,比上年增加1360元,增长11.6%。居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年末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3.8和55.5平方米。年末城镇百户家庭拥有汽车41辆、电脑111台、手机253部;农村百户家庭拥有汽车26辆、电脑66台、手机249部。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参加城乡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失业保险人数87.8万人、89.1万人和49.3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3.3万人、1.5万人和1.5万人,覆盖率分别为97.4%、97.6%和97.8%。各类保障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至1996元,月增加244元;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630元,月增加150元;市区月低保标准提高至580元,月增加40元。年末全市养老床位数24286张,当年新增413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8.6张,比上年增加4.5张。全年福利彩票销售3.9亿元,比上年增长5.0%。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