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的上海市民在2015年进行了体育消费
新年将至,李先生一家三口早早就预订了去哈尔滨滑雪的行程。体育旅游正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选择。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大众体育赛事激增,全民参与体育的热情释放。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推出,体育产业消费迎来新一轮升级。可以说,2016年是中国体育消费进入“全民时代”的元年。
体育消费品质升级
2016年,不断丰富的体育赛事,正悄然提升体育消费的品质。国内部分城市的足球、篮球等高水平体育赛事一票难求。从2013到2015年,占消费最大比重的运动鞋包和健身训练两个类别的消费指数,分别增长了4.6倍和4.5倍,徒步旅行、骑自行车等新生代户外运动消费也渐热。
中国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也将大大推动体育消费的能量级。据估算,此次冬奥会所涉及的冰雪运动带动的关联产业收入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目前我国人均体育消费仅为25美元,而全球体育消费的平均水平为232美元。随着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未来体育消费潜力还将有更大程度释放。
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融旅游、娱乐、服务等诸多元素的休闲体育,将是体育消费的主力。目前国内已有体育服务商提供包含东京马拉松名额的套餐,针对参赛者的不同消费能力,提供3晚不同星级的东京酒店住宿、参加主办方的庆功酒会等内容,费用在每人1万到2万元不等。
今年以来,已有曼联、曼城、沃尔夫斯堡、多特蒙德等多家欧洲顶级俱乐部进行中国行活动,亲民路线成为其在华“圈粉”的利器,球迷心甘情愿掏钱买票、买球衣。随着中超联赛水平的提升,恒大、国安、申花、上港等俱乐部的套票相继成为抢手货,随之带动了俱乐部的周边产品销售。
市民体育消费还有大空间
2016年9月发布的《2015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公告》显示,71.5%的上海市民在2015年进行了体育消费,其中消费金额在1000元以内的人数最多,占总调查人数的67.4%,只有7.2%的市民年度消费额在5000元以上,市民体育消费中位数为467元。如果以一年体育消费467元计算,平均每天的消费只有2元都不到。这说明上海人在体育消费上,仍缺乏主动意识。
美国《跑者世界》杂志算过一笔账,美国跑友跑一辈子(以45年计算)的跑步支出,普通消费是11322美元,中档消费是43465美元,奢侈消费是163557美元。平均下来,每年的普通消费是251.6美元(约合1747元人民币)。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跑友,从以前只需要一双跑鞋,到现在购买速干衣、心率计、智能手环等装备,有的人花费甚至超过了美国跑友。当然,这部分人仍为极少数。目前,上海市民的体育消费结构相对比较单一,有很多潜力可挖。业内人士认为,“十三五”时期,伴随着供给侧改革深入、产业变革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逐步实施,我国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的体育用品消费向体育场馆、专业健身、健康营养等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