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小馆31年菜单基本没变 “外婆烧的菜”上了米其林推荐
在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几条重要商业街人流如梭,与之或相交、或平行,还有一条条梧桐树下的小马路,街边小店让人在不经意间偶遇“上海味道”。
我们需要大商业街的热闹与繁华,也喜欢后街和小店的宁静与韵味。我们推出“后街小店”系列策划报道,走进“藏身”后街的小店,开启寻“味”之旅。
图说:从“做着试试”到“米其林”餐厅,进贤路上的本帮菜小馆子成了创业经典。
一座城市,总有几种味道让人念念不忘。
进贤路,地处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西路和淮海中路之间,梧桐树掩映下,特色小店林立。最出名的,要数那几家开了几十年的本帮菜小饭馆。
兰心餐厅,开得最早,人气也是最足。一二十平方米的小店内,几张桌子、木椅圆凳穿插,已是全部待客的“家当”。红烧肉、油爆虾、酱鸭……几道最有上海特色的菜肴,传承的是最朴素的上海味道。
图说:一到饭点,进贤路上的小馆子门外就开始排队。
家常菜起步菜单31年基本没变
进贤路,一条300米左右的小马路,却聚集了四家本帮菜小馆,兰心餐厅就在进贤路靠近茂名南路的一头。木制桌椅、粉色桌布、压在桌子玻璃板下的菜单,头顶上不停转动的吊扇,小店开了31年,从菜单、口味到环境,基本都保持着当年的模样。
店主唐秀琴今年77岁,满头银发。虽然从小住在进贤路,但开饭店的时候已经是46岁快退休的年纪。周边很多人不看好,但唐秀琴说:“因为家里孩子多困难,又看到有人开了饭店,我想我们也可以开的呀。”
因为是本地人,又喜欢烧菜,下定决心开饭店后,一家人围坐着,你一言,我一语,菜单就有了个大概。“这里离兰心大戏院不远,兰心有名气,名字又好听,就叫‘兰心餐厅’吧。”唐秀琴说。
起初他们雇人烧菜,但总觉得味道不满意,后来就由学厨的大女儿掌勺,一炒就是十几年。刚起步时,买菜、洗菜都是一家人自己做,唐秀琴有时累得“走路都要打瞌睡”。
图说:唐阿姨烧的都是些家常菜,但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客。
浓油赤酱的上海本帮菜就像外婆烧的菜
红烧肉、酱鸭、油爆虾、干烧鲳鱼……上海本帮菜的浓油赤酱,让喜欢的人总心存牵挂,过段时间总想吃一吃。小店门口,经常能看到拖着拉杆箱来的外地朋友,也有住在附近的老邻居时不时带着一家老小来打牙祭。每天下午5点开始的晚市,下午4点多就已经有人在店外排队。
靠着口碑,餐厅的生意越做越好,唐秀琴说,时常有游客拿着杂志上的推荐文章就找来了,很多还是文体明星。
“有次跳水的田亮来,我还闹笑话了,问客人‘他是谁呀,你们都跟他合影’。”说起这个,唐秀琴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好多明星她都叫不出名字,“都是一样的客人嘛。”
经营多年,朴实无华的家庭味道不仅做出了名气,还获得了国际美食风向标米其林的推荐。唐秀琴至今对“米其林推荐餐厅”没有太多概念,当时还是从食客那里得知获评的消息,她很意外也很开心:“大概是客人来得多,对我们评价好才评上的吧。”
至今唐秀琴还是坚持自己去买菜,无论外界给多高的评价,在唐秀琴看来,“我们就是家庭口味,‘就像外婆烧的菜,屋里厢吃饭’。”
图说:现在兰心也开了几家分店,唐阿姨每日仍亲力亲为,忙活不停。
“耐看”小街提升邂逅美味安全的弄堂美食
夜幕降临,两侧小店霓虹灯亮起,进贤路有了别样的韵味和情调。有人用“耐看”来形容进贤路。300米左右的小路,聚集着80多家商户小店,本帮小馆、酒吧、咖啡店、服装买手店,逛街吃饭,兜兜马路,传统与时尚共存。
兰心餐厅开业没多久,隔壁几家本帮餐厅也都开了起来,后来唐秀琴的大女儿在进贤路的另一头又开了一家叫“海金滋”的餐厅,也做本帮菜。自此,进贤路“本帮菜一条街”的名声便在外流传。先到淮海中路和南京西路逛一逛,再转角拐进进贤路,来一次后街小店的美食邂逅,也成了上海的一道城市风景。
去年底,进贤路被纳入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综合整治提升试点区域,对小餐饮店按照区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实行标准化管理。经营了几十年的兰心餐厅,迎来了一次升级改造。虽然小店还是小店,但里里外外都“更干净了”,唐秀琴心里也很是高兴。
这些年唐秀琴一家人细心经营,把兰心、海金滋两家店做出了品牌,开了好几家分店,但唐秀琴依旧住在进贤路,守着这家老店,“有很多回头客,会一直做下去的。”
图说:只做自己擅长的事,唐阿姨将上海本帮菜做到了极致。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