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类出台20年缘何止步不前?台北垃圾治理体系来支招

26.09.2014  11:45
生活垃圾的治理,是每座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在城市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难题。这些年,上海在垃圾治理上,投入不小,宣传力度也很大,然而在"垃圾分类"这一概念提出将近20年之后,它依然没有完全深入人心。相比之下,在台北,从垃圾不落地、到垃圾分类,再到垃圾处理,无论是居民意识、政府管理、还是市场操作,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今天的"他山之石"我们就来看看,在垃圾治理上,台北经验对上海的启示。

上视《新闻报道》9月25日报道 ,生活垃圾的治理,是每座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在城市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难题。这些年,上海在垃圾治理上,投入不小,宣传力度也很大,然而在"垃圾分类"这一概念提出将近20年之后,它依然没有完全深入人心。相比之下,在台北,从垃圾不落地、到垃圾分类,再到垃圾处理,无论是居民意识、政府管理、还是市场操作,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上海市中心富民路上的这个小区,几年前被列为上海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然而里面唯一一个生活垃圾分类点,却被挤在墙角。而对垃圾如何分类,小区居民也大多搞不清楚。 

其实早在1995年,上海就提出了垃圾分类的概念,2011年开始正式推动这项工作,生活垃圾被分为干、湿、可回收和有害四类。

到去年底,全市已有四分之一的小区开始试点垃圾分类,可情况并不理想。居民完全处于被动,有人管了就去做好,一旦不管了就做不好了。

尽管上海市也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对拒不执行垃圾分类的个人和单位有处罚规定,但并非强制执行。而在一些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小区,还出现了可回收物无人回收的尴尬。

上海在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到底有没有解决办法呢?

致爱丽丝》,是台北人最熟悉的曲子之一。每当音乐声响起,就会有一群人 提着大包小包从楼里冲出来,追着垃圾车跑。

因为在台北,小区不设专门垃圾桶,回收垃圾 是定时定点的,时间一到,三台垃圾车一起出动。一台装普通垃圾,一台专门 载送回收物,另一台装厨余垃圾。台北市民能自觉养成垃圾分类习惯,还得先从2000年垃圾费随袋征收的办法说起。

垃圾袋共有七种规格,最小的三公升,每个一块钱台币。虽然价钱不算高,但要民众养成买垃圾袋扔垃圾的习惯,并不容易。

等用习惯了,台北市民才慢慢掏钱买。不过,这只是第一步,当地管理部门还通过立法来强制执行。


那么台北的可回收垃圾,都去了哪里呢? 

这里是台北市内湖的资源回收场,台北的资源回收都发包给了外地厂商。

而那些居民不要的旧家具,则会经过专门回收和修整,让它焕发新生命。

当地环保局还成立了一个定价委员会,对整修后的旧家具 重新定价,因为价格低廉,深受人们欢迎。

厨余垃圾也能找到用武之地,熟厨余作动物饲料,生厨余则做成生质酒精,未来甚至可能成为石油的替代能源。

通过政策和科技,垃圾零废弃,不再是口号。在台北,原定2020年实现的垃圾零掩埋目标,2010年就完成了。这样的经验和做法,不知上海可否借鉴呢?(上海电视台记者 邱旭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