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实践”——2015年第三届上海大学国际教育论坛成功举行
6月16日,2015年第三届上海大学国际教育论坛在我校行政楼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论坛围绕“教育•创新•实践”,重点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来自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怀俄明大学、瑞典延学平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的60余名外籍教师和我校教师及学生代表与会交流探讨。上海大学副校长丛玉豪、教务处处长王光东、常务副处长陈方泉、副处长尹应凯、国际事务处副处长吴英俊、各学院教学院长等出席。论坛特邀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教学院长胡笑寒老师主持。
为期半天的论坛程序编排别开生面。“教育”、“创新”和“实践”三个关键词有机而又巧妙地融汇其中。副校长丛玉豪代表学校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欢迎辞后,丛校长以《创新、实践,让我们的教育更精彩》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丛校长幽默风趣的开场白与智慧的即兴发挥博得了现场阵阵掌声。首先,丛校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上海大学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其次,全面介绍了我校国际合作交流情况。第三,他和与会中外嘉宾愉快分享了上海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突出了上海大学在教育中的“创新、实践”元素,介绍了“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人才”的教育目标,分享了钱伟长校长“拆除四堵墙”的教育理念。最后,丛校长指出我们在人才培养中要“更加强调创新、实践, 让我们的教育更精彩,让我们学生的未来更美好”。
华盛顿大学黄正能教授以当代工程师培养作为切入点,全面分析工程教育变革的必然性,强调创新与实践在工程教育培养中的重要性。
怀俄明大学Jean Anne Garrison教授同样从自身专业出发,深入浅出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获得2015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英语电影配音大赛金奖的学生团队,在本次论坛中表演的电影配音情景剧“Reflection on successful school education: Frank’s speech in Baird school”将论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精彩的节目充分展现了上大学子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风采。
我校经济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本科课堂教学优秀教师王红老师通过主题为“How to Innovate for Better Education in Shanghai University”的演讲,与中外教师分享了自己在上海大学的教学经验,演讲引起了众多与会者的共鸣。
我校社会学院13级本科生、人才学院八期学员王雅婷通过自己的小学期学习感受及海外学习经历分享了她对“教育•创新•实践”的理解。
主题报告环节结束后,主持人睿智幽默地引导大家进入了论坛的第三个版块——精彩的开放式对话环节。师生就报告人主题或自身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了激烈的思想碰撞。比如,当今教育界热门的话题,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我们如何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嘉宾的观点是,一方面要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优质电子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教师面对面向学生传授丰富知识互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此外,分享的话题还有如何提高通识教育质量等精彩的话题与观点,师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论辩激烈,整个会场充满了既严肃又活泼的讨论气氛,掌声此起彼伏。
本次论坛举办正值我校第四届国际化小学期启动之时,来自海外知名海外高校的60余名外籍教师应邀来到我校开设琳琅满目的通识类课程,再次为学生打开了国际视野。这也是我校自2012年首次小范围试点4门“国际化课程周”、2013年第二届国际化小学期76位“洋教授”走进课堂为大一新生上通识类课程、2014年第三届国际化小学期77位“洋教授”走进课堂之后迎来的中外思维和智慧对话的又一季。
短短的一个上午,“教育•创新•实践”——2015年第三届上海大学国际教育论坛在意犹未尽的交流中画上了圆满句号。A楼过街楼下长长的照相架子,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身份的师生在留下笑影的同时,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相信,上海大学搭建的文化交流平台依旧在延续着无尽的交互。上大的课堂里曾经、并且正在活跃着不同国籍的教师,他们在展示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科的诠释、对问题的探索。愿上海大学的学生能享有更高质量的国际化课程,尽情分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愿上海大学的教师能借此机会提升自己的国际交流能力,接轨科学研究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前沿。
本届国际化论坛已落下帷幕,但我们的人才培养国际化工作一直“在路上”。教务处将及时进行全面总结,不断探索国际课程教学更新更优模式,在未来开创更加精彩的新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