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季上海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召开
应勇指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新形势下中央对上海的新要求,是国家作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决策。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上海拥有60多所高校、70多万师生,在城市发展中举足轻重。作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重要主体、重要力量,高校应成为科创中心的知识源头、工程和科学研究重镇、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及培养的场所、创新驱动发展的智力资源宝库。
应勇指出,各高校要学深学透中央和市委有关精神,抓住用好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机遇,积极对接落实《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拿出可操作、能落地的举措,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他说,高校要在科创中心建设中更好发挥作用,一要着力优化体制机制,二要着力集聚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三要着力推进重大创新工程和项目布局,四要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应勇强调,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各高校要分类谋划适应科创中心建设的人才培养,培养内容、标准、模式,都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都要注重市场需求。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由以学科为导向,逐步转变为以行业和岗位要求为导向。各高校还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努力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批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
会议指出,各高校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发挥高校主体作用,有力对接落实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利用好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优势,发挥好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通过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大学和国际一流学科,使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源头;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使高校成为人才培养的高地;通过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和技术转移体系,使高校成为成果转化的枢纽;通过构建完善大学生众创模式,使高校成为创新风尚的先锋。
据了解,作为上海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两个重点,“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和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已初显成效。在“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方面,本市以服务国家区域战略为引领,加快建设对标高水平的一流学科:一是对接支撑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优化高校学科布局结构;二是坚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把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关键;三是着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大师,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在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方面,本市以加强人才培养为根本,切实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一是全面推行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二是深入落实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使高校办学回归本原;三是坚持推动以增量撬动存量,激发教学改革的内驱动力。
下一步,上海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将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使命,进一步优化“高峰”“高原”学科布局结构。同时,为鼓励更多优秀教师投身本科教学、潜心育人,上海近日启动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扩容”工作,经过严格的遴选程序和专家投票,今年新增6所正式试点高校。“扩容”后,实施该计划的共有10所正式试点高校、4所试点培育高校。
会议指出,今年下半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既是高等教育“十二五”总结与收官时段,也是本市高校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启动时段。这就需要本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和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具体来说,要重点抓好“全面启动和落实学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进一步深化财政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等6方面工作。
会议强调,面对一些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高校党委工作必须坚持“把握方向、推动发展、守住底线”这一主线,重点关注和抓好三方面工作:第一,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各高校党政主要领导一定要进一步切实强化“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政治意识,充分运用“底线思维”,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第二,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保障。高校要找准自身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所处位置,明确相应的发力点,并在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核心功能;第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进一步抓好“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抓好财经纪律的执行落实、进一步落实“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
会上,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高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