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超前20年的创新视角规划上海未来交通

08.10.2014  09:09

  超过7000万人次的客流在半年之内一下子涌入观博,幸好有了朱洪团队8年的研究,换来了井然有序的世博交通;明年底,迪士尼开园,上海将再次接受大考。但朱洪所在的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作为战略保障方,早已胸有成竹,落实了迪士尼交通保障规划。

  从国内第一本交通白皮书的制定,到参与四次上海交通大调查,从打赢世博交通硬仗,到低碳交通公交优先……用19年的规划研究,记录上海交通成长历程,更用超前20年的创新视角,预判规划上海的未来交通——他就是朱洪,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师,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所副所长。

  第一本交通白皮书诞生

  1995年,朱洪从大学进入了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研究规划所工作,从此与交通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交通事业的执著让他逐步成为交通规划和交通政策研究领域的专家。刚工作没两年,他参与了《上海交通政策研究》的研究,当时上海的轨道交通建设刚刚起步,小汽车还没有全面进入家庭,地面公交还相对滞后,自行车对交通的干扰相对较大,燃油助动车爆发性增长,市民对交通各种不满意,政府也苦于没有管理手段。参与这项课题后,朱洪不断从原先综合交通规划领域拓展交通政策研究方面的技能,在开展调研、实地踏勘之余,运用模型分析上海交通现状,同时也分析政府决策需求,将理论研究成果转换为可行的政策建议。朱洪原本以为这是个小课题,没想到之后却成了国内第一本交通白皮书的雏形。

  为了编制《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当时政府引入两家外国咨询公司同时开展研究,交通所负责提供技术支撑。全过程参与其中的朱洪感到,与老外合作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方面,老外质疑我方提供的数据质量,觉得是交通所有所保留。另一方面,老外认为要鼓励发展两轮交通,而我方认为50万辆燃油助动车应该限制发展。"朱洪说,最终外方一纸状书告到了政府管理部门。课题牵头单位通知第二天必须当面做出解释。朱洪和同事们连夜加班,5点刚完成材料,9点就"对簿公堂"了。

  朱洪解释,并不是交通所有所保留,也不是数据质量有问题,而是当时的老外还不十分了解上海的交通现状,上海人的家庭小汽车拥有量屈指可数,市民们都是以步行、公交为主,自然小汽车方面的数据就比较匮乏。一次次真诚而又理性的交锋逐渐让老外信任了交通所,最终他们也赞许朱洪是少数不迷信老外、自信的技术人员,正是这份坚持使得白皮书更具有实际价值,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对上海未来十年的交通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打赢世博交通硬仗

  世博会筹办期间,因从未承办过如此大规模盛会,本地研究成果少,没有模板可套用,使上海交通规划人面临困境。当时,朱洪的团队接下了牵头研究世博交通保障总体方案的艰巨任务,他组织起草的"世博交通保障总体框架和下阶段工作建议"获得了市领导的认可,为世博交通保障工作提供了依据;他牵头编制的《世博交通保障总体方案》先后向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等汇报,获得了肯定;2010年,他牵头起草的《世博交通保障方案公示稿》,社会反响良好。

  世博期间,朱洪和他的团队每天在现场观测大客流,检验方案的实施情况。交通所职员先后20多次入园调查,记录一手数据。清晨他们在园区门口询问游客来源,深夜询问游客离园交通意向,机械地重复着一个个问题,为的是获取对世博交通完整的信息,5万份问卷汇集的数据是留给上海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据统计,世博期间朱洪和同事们共开展了数十项交通调查,范围覆盖全市各交通体系,发放调查问卷50000张,投入人力2000人次。184天,每天一期世博交通研判日报,每周一期研判周报,每月一期研判月报,他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开展研判评估工作,其中有好几期是针对世博大礼包、极端大客流等的研究专报,为世博交通方案动态调整提供了依据。

  他告诉记者,上海的交通变化日新月异,做交通规划者,不能停留在现有,而要有超前的视角,前瞻性的规划,预测未来20-30年的交通发展,在创新上不遗余力。

  "我们提倡公交优先,大家通常认为坐地铁是环保的,但当一辆地铁上的乘客数量不足的时候,其单位乘客能耗是巨大的,所以公交优先,还得提升运输效率。郊区的地铁何时建造?未来怎样的交通布局是最高效低碳的?"朱洪对交通规划的诊断步步精心,对未来交通的思考,始终跨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