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社会福利院肖玉荣21年照料老人的三大秘诀

08.06.2015  09:23

  “哎哟,我不行了,救救我……”住在普陀区社会福利院7楼的刘贵宝阿婆,又歪在椅子上动不了了。这是老人本月第三次犯病。肖玉荣闻讯赶来,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让老人平静了下来。

  这家福利院共有197位老人。有的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有的神志不清,还有些老人平时有点“”和“任性”。

  都说上了年纪的人像孩子,可有时候“老小孩”比小小孩更难哄。但老人们看到福利院护理部主任肖玉荣,都充满依赖地叫她“肖肖”。肖肖为啥这么受老人欢迎?她有什么秘诀?

   手机里存满家属电话

  “照顾老人是大家共同的事,既是福利院的责任,也是子女的道义。护理员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争取家属的支持。

  ——肖玉荣

  记者采访时,肖玉荣的手机响了:负责7楼老人的护理员打来求助电话,“刘阿婆又不好了。”肖玉荣顾不上挂电话就赶过去,见老人歪坐在椅子上说不出话,眼里满是焦急的表情。肖玉荣先不问具体啥事,上去搂住她,摸摸头发、为她整整衣服:“阿婆啊,没事体,没事体。

  当着老人的面,肖玉荣马上拨通家属电话:“阿敏,侬姆妈身体不太好,下了班来看看好 ?”她把电话放到老人耳边,让女儿直接安抚她。

   听到女儿下班要过来看望,老人一下子缓和下来。

  这是肖玉荣的“策略”。21年来照料数百名老人,她对老人的脾气摸得越来越清。住在福利院里的老人,虽然不愁生活照料,内心深处却总有一块“心病”,担心子女抛弃自己、不来看望,没人给自己送终。有时候,老人犯病,除了身体不好的原因之外,也有心理因素。

  肖玉荣对院里54名护理员提出要求,首先要对每位老人的病史情况了然于胸,老人身体哪里有病、什么情况下会犯病,都要清清楚楚;她还要求护理员积极与家属沟通。肖玉荣说,老人家庭情况千差万别,有的子女很孝顺,隔三差五前来看望,有的兄弟姐妹间有矛盾,把照顾老人的责任都推给福利院。

  “还得用‘软硬兼施’的办法。”新护理员都很喜欢听肖玉荣的大白话。她向她们传授经验:“来得不勤”的家属,隔一段时间就要打电话,告知老人近况,甚至就是问候一声,提醒家属不要淡忘老人的存在。另外,电话也不能太频繁、让家属觉得福利院在推卸责任,也不能到了老人生病才联系,让家属惊慌失措。

  肖玉荣的手机里,存着近40名家属的手机和家庭电话,有的还加了微信、备注了工作单位。她对老人的家属也很熟悉:“这位特别忙,最好发短信联系。”“这位经常要我发老人照片给他看。”……

  对于福利院来说,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家属的配合。老人身体状况稳不稳定、心情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属对老人的照料程度。福利院有两位老人很让大家羡慕,一位膝下有5个子女的老太,孩子们家里住得都不近,排好班每天都有人来看望,老人一有不舒服,子女就会开车带出去看病,老人已在此安安稳稳住了9年。还有位会弹钢琴、写一手好字的孤老,外甥每周来看望两次,不但水果点心带足,还总是耐心地陪着聊天。

  护理员盛玉凤说出一件肖玉荣不愿说的事。有位高龄老人自己走动时腿脚不稳跌了一跤,摔成骨折。子女一听就上了火,不问青红皂白就指着鼻子责问肖玉荣,她一句话也没有反驳,帮着家属一起把老人送进医院。老人回到福利院后尚未痊愈,她更是悉心照料,还特别为她铺上气垫床,家属见了心里既感动又愧疚。

  “我们希望得到家属的支持,并不是为了自己工作好做。”身处为老服务第一线,肖玉荣想的问题更深刻。今后,会有越来越多老人面临少人照料、甚至“晚景凄凉”的危机。她觉得,改变这个状况,唯有靠老人家属、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一起负起责任,才能为老年人争取福祉。

   最大本领是耐心细心

  “他们都说我有‘绝活’和‘秘诀’,‘绝活’谈不上、‘秘诀’也不难学。我最大的本领,就是对老人耐心、细心,把他们当自己的父母服侍。” ——肖玉荣

  为了福利院搬家的事,肖玉荣担了一个月心事,最近,心里的大石头刚刚落下。

  作为全区唯一一家区级公办养老院,普陀区社会福利院位于黄金地段,紧挨着长风公园后门。老福利院风景优美、氛围温馨,但设施老旧,多年没有维修。去年下半年,区民政局决定对福利院进行修缮,暂时让老人搬到桃浦镇新建成的养老院过渡,年底完工后再把老人迁回。

   一下子要搬家,许多老人很紧张。而给老人“挪窝”,对福利院来说也是个巨大挑战。

  最受老人信任的肖玉荣挑起重担。搬家方案前后改了二三十稿,肖玉荣负责重新给老人排床位、召开家属座谈会。

  “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肖玉荣说,比如,新的地方虽然空间宽敞,但从2人间、3人间变成6人间,谁住靠窗、谁住靠门,老人有时候很敏感;一下子搬远了,还要请家属克服困难,别减少看望老人的次数;还有,有的老人不愿换地方,先回家住几个月再搬回老地方,还要跟他们签好合同保留原床位……她带着护理员们,清晨6时上班、深夜22时回家,忙活了近一个月,将所有细节问题都安排妥当,没有一位老人和家属不满。

   这几天,由“肖肖”陪着熟悉新地方,许多老人像孩子一样欣喜。

  住在福利院里的老人,许多半身不遂生活无法自理。他们进食时,需要将饭菜粉碎,由护理员轮流喂食,有时一顿饭要喂一两个小时,肖玉荣总是等老人全部吃完,收拾完碗筷才去吃饭。有些卧床老人还有便秘,没什么好办法解决,肖玉荣亲手为他们抠出结块的大便。

  上白班的护理员规定到岗时间是8时30分,但肖玉荣每天都会早到。早晨第一件事,便是上每间房间查房,向每位老人问好。她的口袋里总会放一把剪刀,到卧床不起的老人身边,就拉拉他们的手、帮他们修剪指甲,总能发现老人的一些隐疾和病情变化。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动员。在福利院,肖玉荣不用对护理员多作动员,她们都会自觉学习她的“绝活”,不怕脏不怕苦地照顾老人,没有一句怨言。

   超越熟练工的专业化

  “就算做了20年,还要不断充电、考证,有了专业技能,才能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 ——肖玉荣

  去年10月,肖玉荣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高级护理员培训。今年3月,她通过理论和技能考试,取得高级养老护理员职称。

  学到专业知识,她能够更好地判断出,老人是否患上危急病,该怎样包扎、怎样应对骨折、怎样护理心肌梗塞,用什么方法测试老人活动能力等等。

  智障孤老陈阿婆接受了乳腺癌手术,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医生断定她最多只有3个月生命。老人回院后,肖玉荣把她列为特护级别,在生活起居、康复治疗等方面特别照料,老人奇迹般地一天比一天健康。还有位患严重痴呆的素珍阿婆,不但难以交流,夜晚还经常吵得同室老人难以入睡。肖玉荣一边积极配合医生控制老人的病情,一边仔细观察老人的情绪反应,掌握老人情绪特点和生活习惯,引导她按时吃饭、入睡,恢复正常作息。

  全院54名护理员中,只有肖玉荣一人取得了养老护理高级职称,其他的初级工有4名。而记者从民政行业了解到,目前全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在2.4万名左右,整个行业尚没有形成明确的职业体系和考核评价制度。去年开始,一批批养老护理员正陆续接受培训,逐步走上职业化、专业化道路。

  普陀区社会福利院院长朱芹说:“整个行业都很需要肖玉荣这样的人才。”目前院里的护理员年龄大多在55—60岁之间,上海退休人员居多,10来名较年轻的护理员,多是外来务工者。许多护理员看中事业单位工作稳定,聘用人员收入虽不高,但进来的都不愿意走。不过朱芹说,这几年院里还是解聘了20来人,“这个职业,门槛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对老人没有爱心的、吃不起苦的,身体不好没力气的,都干不了。

  院长最大的期盼是,能有更多护理员学到“肖肖”的秘诀,让这支队伍技能提高、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