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子积极投身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

29.09.2015  09:29

5月-9月,我校组织了2015年上海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师生的广泛关注。活动自5月份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各院系报送的项目320余项,在校级层面给予资助的160多个项目中,共有“社会调研类”项目129个,“社会公益类”35个(含5个支教类项目)。其中,有13个项目通过了上海市第七届“知行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复审,4个项目进入知行杯决赛,5个项目申报为全国、上海市“三下乡”重点支持项目。短短一个暑假的时间里,参与社会实践的师生多达3000余人,各团队奔赴祖国各地,实践足迹遍布全国26个省份、4个直辖市以及海外地区,深入全国上百个县、乡镇,调研及服务对象多达万人。

今年的社会实践加强了立项阶段的培训和实施阶段的过程性指导,项目立项之初,校团委邀请了来自社会学院、图情档系等不同院系的专业老师和社会媒体人士对“如何调研,如何查阅文献,如何有效传播项目成果,如何进行医疗急救”等主题进行了系统培训,并邀请了部分历年获奖的项目成员进行了经验分享。在项目实施阶段,多个院系的党政领导和分管教学科研的专业老师亲自带队指导项目,并主动为学生联系了社会资源,对接匹配社会与学生之间的需求。

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内容丰富、创新性强等特点。既有对“‘沉默权’法律的现状”、“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养老意愿及社区养护机构服务内容”等社会问题的深度调研报告,又有关注抗战历史文化保护研究。既有对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经济转型发展的热点关注,同时又有对“沪高校快递‘最后一公里’”、“不同人群睡眠质量”等日常生活问题的积极探索。

铭记抗战历史,传承经典文化

今年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大背景下,上大学子以大学生独特的视角,弘扬抗战精神,传播爱国主义情怀。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多支团队选择了抗战记忆和关爱抗战老兵这一主题。其中,我校上海电影学院的“抗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模式研究——以滇西抗战为例”项目走近云南省滇西抗战遗址,深入探访当地的遗迹、老兵的生活状况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云南抗战遗址保护模式”,探讨了该模式在全国推广的价值及意义。“‘我把青春给了谁’——走访记录抗战老兵”项目团队则倾听了幸存的河南抗战老兵对自己抗战经历的讲述,整理了他们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对当代青年的寄语。文学院的“万里江山血染成——浙江台州抗战老兵口述史整理”项目寻访了浙江台州老兵,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发现和完善了新的抗战历史资料。上大学子关注抗战,是为了鼓舞当代青年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并感召新时代的大学生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音乐学院的“对常熟沙家浜地区(虞山)历史及抗日文化的调研”结合沙家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了虞山文化,并对白茆山歌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曲谱进行了重新修订。文学院的“‘沪剧’认同感和潜在发展力调研”项目关注沪剧的“式微”,探访了沪剧发源地黄浦区的老一辈上海人,寻找到了传统沪剧繁荣发展的原因,并通过借鉴老一辈上海民众受沪剧影响的经验,探寻了沪剧在中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和发展。经济学院的“太极之光——陈氏太极拳现状及推广实践研究”项目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太极拳入手,挖掘文化内涵,在每一步具体教拳推广中实践了“文化发扬,民族复兴”这一概念,同时积极弘扬太极文化走向世界,制作了多媒体双语教材,利用互联网等媒介进行传播与推广,加深了民众对太极文化内涵的认识。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将继续为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与继承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注社会发展,共建美丽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热点关注的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校学生高度关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经济学院的“‘一带一路’背景下兰州传统文化的经济发展新探索”项目通过了解“一带一路”对兰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知识,为以兰州拉面为代表的兰州特色产业在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悉商学院的“工业转型,绿色中国”项目则聚焦了经济转型发展大环境下太原传统支柱——钢铁产业的改革之路,获得了丰富的数据,以小见大,也从大学生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工业转型的思考。

社会公益类项目中,由计算机学院团委书记带队的“梦在远方•爱在足下——点石成金”项目前往湖南省醴陵市暑期爱心学校,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去了简单的计算机知识普及、课业辅导等,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使他们不仅在学业上有所进步,离自己的梦想也更近一步。其他支教类项目如悉商学院的“阿莱德”贵州支教、江西景德镇支教团,管理学院的“心星之火”支教团,文学院的研究生支教团、米粒支教社等走到黔南、鞍马、景德镇、重庆等地开展了支教,这些“年轻的老师”为远方的孩子们带去了知识和温暖,他们的学识与耐心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在市政府年度实事项目之一的“爱心暑托班”中,我校外语学院、社科学院、通信学院、环化学院等学院的学生承担了全市10多个班级的暑期爱心带教活动,深受市民与区县的赞扬。

在实践中,上大学子关注社会变迁与发展,主动投身社会建设,用自己的满腔热情与爱心去支持边远地区的教育事业,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担起新时代青年的重任,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暑期挂职锻炼,提早融入社会

为继续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通过暑期挂职锻炼增长才干,在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同时树立远大理想、提高综合素质,今年我校暑期挂职锻炼共有55位同学分别前往了闸北、嘉定、金山和崇明四个区县,在团区委、区委、文化局、发改委、电视台、街道、村镇等挂职锻炼,体验社会。

短短月余的挂职锻炼,同学们的综合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对于社会工作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闸北区档案局办公室,法学院孙诗玥同学负责了收发文件资料,登记文件资料,制作一周安排,整理档案等行政工作,并与带教老师共同制做了2014年的大事记,对公务员政府机关的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会;在金山区新泾村村委会,外语学院的袁媛同学整理了新泾村的日常任务表,细心协助村委会安排各项工作,并参与了朱泾镇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制作了红色纪念卡和生日贺卡送给老党员的活动,为老党员送去了浓浓的关怀和深深的敬。

暑期挂职锻炼活动作为我校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一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磨砺自我、回报社会的平台。学生们在参与街道、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期间,获得了在校内完全不同的锻炼机会,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在职业规划和人生思考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这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其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第一步。另外还有14名少数民族的学生参加了闸北区大宁路街道的挂职锻炼。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一直致力于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社会实践的育人效果,打造品牌项目。校团委也通过给予经费资助和评优奖励等方式为实践项目提供支撑,为实践项目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宣传与展示平台,坚持使社会实践项目能够朝着科学化、日常化、长效化的方向发展。在实践中,同学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贴近民生、服务社会,向社会这个大学校学习。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校团委  李慧茹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