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20年投数百亿治理滇池仍未实现“滇池清”

27.11.2014  22:41

    核心阅读

  滇池是上世纪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江三湖”之一。从最初的“两亿元治好滇池”,到如今已投入数百亿元却仍未实现“滇池清”,滇池治理早已超出了湖面范畴,事关昆明乃至滇中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综合治理。

  蓝天、白云、红嘴鸥。11月下旬,滇池草海大坝观鸥人潮涌动,只是湖面仍有缕缕蓝藻飘过。

  在入滇池的河道老宝象河边,一位农民对记者说:“投入了这么多,治理了20年,但蓝藻还是没有离开滇池”。

  湖体水质有所好转,上游市区人口却不断增加

  “尽管没有变清,但这几年滇池治理已经有了成效,止住了水质恶化的势头,今年水质有了不小的好转。”云南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长王丽华说,“在昆明市区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能遏制水质的进一步污染已经不易,目前正缓慢地好转,本身就是滇池治理成效的体现”。

  翻开地图,更能理解滇池保护的不易——位居昆明市下游,接纳了城区人口的全部生活排水,流域涵盖昆明市过半县区。实际上,滇池水质在不同区域差异很大。在靠近城区的草海地区水质最差,然而游人最多;在滇池南岸的晋宁等地,水质的一些指标则已在Ⅳ类到Ⅴ类之间,部分地区水体透明度超过1米。

  今年滇池开渔,捕捞对象仅限于一年生的虾和银鱼,不再允许捕捞鲢鱼、鳙鱼等。“鲢鱼等鱼类生长期间可消耗湖中过量的蓝藻,农业部门也做过鉴定,滇池鱼类本身没有问题。”王丽华说,曾认为几乎绝迹的滇池特有物种金线鲃、海菜花,如今又出现在某些水质较好的湖区。

  净化尾水成补给水源,换水周期慢加大治理难度

  “污染表现在湖泊中,症结却在流域内;问题出在水中,根子却在陆地上。”从事滇池治污研究近20年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永定认为,“最初滇池治理主要就湖泊治理湖泊,随着对湖泊认识的深化,才将湖泊治理放在了整个流域治理的高度”。

  滇池主要污染物氮磷,主要来自生活排污和农业生产,好在随着近几年遍布昆明主要区县的几家水质净化厂陆续上马运营,排入滇池的水至少经过了处理——虽然这些水仍未达到Ⅴ类水标准。令人纠结的是,目前水质净化厂的尾水作为滇池的主要补给水源,最终仍然流入滇池。如果这些水不注入,滇池水量会更少,氮磷浓度会更高,蓝藻生长也会加快。

  “换水周期慢,也使滇池治理的难度要比其他湖泊大得多。”刘永定介绍说,洞庭湖的水体置换一遍的周期是40天,太湖是10个月,而滇池的时间则长达4年。

  为了加强滇池治理,2002年昆明市专门成立了内设机构滇池管理局,以加强对滇池全流域治理的统筹。“滇池河道的治理也同时纳入各区县的考核,滇池流域项目建设需要滇管局的前置审查意见。”王丽华说,滇管局的设立,让滇池保护成为滇池流域区县和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考量。

  这样的制度设计,也体现在“河长制”上。以发源于昆明嵩明县的盘龙江为例,江水纵贯昆明城区,将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等分隔开来。为加强河道整治截污,昆明市委书记自任盘龙江“河长”,各区县负责人则分别担任段长,有效促进了各区县力量的整合。

  为了加快滇池水更新速度,2013年年底牛栏江引水工程正式投入使用,为滇池治理增添了新的动力。项目实施涉及昆明、曲靖两市,国家、省也都给予了大量投入,同时引入了社会资金。

  规划投资难以落实,滇池变清任重道远

  按照滇池治理“十二五”规划,五年计划投入资金420亿元,而截至今年10月,全年规划内投入仅30亿元。“‘十二五’规划投资很难完成了,现在只能根据轻重缓急,完成具备资金条件的重点项目。”王丽华说。

  据记者了解,滇池治理规划落到实处,靠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河道治理、污水净化、清除蓝藻等项目,但由于昆明市财政资金有限,各区县情况也不尽相同,无法同时启动全部项目建设,规划的420亿元,实际到位的并没有那么多。

  滇池日常维护也需要巨额投入。“湿地植物死亡后不及时清理会造成营养物质的汇入,必须靠人工及时清理。”昆明市官渡区官渡街道副主任李秀灵说,目前该街道专门成立了河道清洁队、租用沿湖村民鱼塘建设湿地。但从事了十几年河道清洁的李东生告诉记者,工资待遇低、招工难始终困扰河道清理工作。

  实际上,滇池治理早已超出了湖面范畴,事关昆明乃至滇中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综合治理。“单纯依靠工程技术,解决不了滇池污染问题。滇池治污需要整个流域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合力推动。”刘永定说,“治污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滇池治理必须步步为营,我们该有更多的耐心和毅力”。杨文明 朱家顺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