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理想之灯,激扬上财学子中国梦”——学校举行2018年度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出国留学行前教育专题系列活动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12月7日至14日,研究生院和研究生工作部举办了行前教育系列活动,参加对象为2018年度研究生出国留学人员及我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四期学生。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等职能部门老师及40余名出国留学人员代表参加了本次专题系列共五站活动。
第一站、第二站:“勇担立德树人职责,做实三传播三塑造”讲座及上海财经大学校史馆、博物馆参观
12月7日上午9:00,首站活动在上海财经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拉开帷幕。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章忠民教授做主题为“勇担立德树人职责,做实三传播三塑造”的讲座。讲座由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李劲松副院长主持,研究生工作部何志强、张妍,研究生院周文萍等老师出席。章教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全教会,从“勇担立德树人职责”和“做实三传播三塑造”点题,重点阐述了教育的定位、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并向同学们讲述了新时代教改的根本遵循、新举措。章忠民教授对于活动主题“上财中国梦”作了生动诠释,表示“个人梦想与上财梦、中国梦相互联系,相互融会贯通。个人梦想的实现是上财梦、中国梦的基石,对应于所在城市的发展,所在国家的发展;同时每个人的发展,取决于所处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去往国外大学学习,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上海财经大学。”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步行至我校博物馆,在博物馆老师及学生志愿者的讲解引导下,先后参观了我校校史馆及保险馆。
第三站:一二九·雪天的纪念-瞻仰陈云故居、龙华烈士陵园
12月9日,上海初雪。清晨7:30,第三站瞻仰革命先辈事迹活动开始,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四期同学冒着风雪,乘坐大巴到达陈云故居。上午9:00,同学们跟随讲解员进入陈云纪念馆,先后参观了记录陈云同志对党和国家的贡献的纪念馆、文物馆和少年故居。下午14:00,学生们乘坐大巴至龙华烈士陵园,为龙华烈士集体敬献花篮,表达后辈对革命英烈的缅怀和敬意。同学们接下来跟随讲解员进入上海英烈纪念陈列馆。
第四站、第五站:树立文化自信,胸怀碧海蓝天-“21世纪人民空军武器装备发展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仕精神”讲座
12月14日上午9:00,最后一站军事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准时开始。空军指挥学院姜明远教授深入简出,为项目四期同学们分享了20世纪人民空军装备发展的历程及21世纪人民空军装备发展成就,并重点讲述了21世纪人民空军装备里程碑事件。诗人、学者、画家山鹏先生从士说起,延申到国士精神,为在座学生分享了中国古代十大国士和他们的生平经历,寄语学子们以华夏繁荣为己任努力学习。讲座互动环节,项目四期钟宛霖、杨璐、孟小荷等同学,分别就军队武器装备、理想信念、文化自信等作了提问。讲座由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兼研究生院副院长谢永康老师主持,谢永康老师代表研究生工作部和研究生院,对到场两位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表示衷心感谢。他强调了本年度研究生行前教育主题“点亮理想之灯、激扬上财学子中国梦”的深刻内涵,结合学校“厚德博学、经济匡时”校训精神和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使命,借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语重心长地叮嘱在场项目四期学生:常怀感恩之心,不忘报国之志;珍惜宝贵的出国学习机会,不忘初心,不负重托,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二期崔文怡、马力远、董赛妮、李霁、徐琳等同学出席随后的项目学子座谈会,就四期同学最关心的海外学习实习经历作经验分享。研究生工作部何志强、丁晶,研究生院周文萍、商学院蔡卓尔、金融学院姚佳玥等老师出席讲座及座谈活动。
学生代表心得: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四期学生、经济学院2019级研究生费海墅:
今天迎来了上海今年的第一场雪,比平常时候来得更早一些,似乎也预示着今天会是不寻常的一天。83年前的今天,一二九运动爆发,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冥冥之中,似乎寒冷的空气中也充斥着示威呐喊声,也为我们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四期行前爱国教育奠定了基调。
向烈士敬献花圈是参观整个烈士陵园的第一个环节,由我和另一位男生负责向烈士敬献花圈。一个花圈,我们俩一人抬着一边。两个平常见面就聊天打趣的人在抬花圈的一路上却没有一点嬉笑的表情,只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一群人面对严刑逼供一声不吭,坚守自己的革命精神,即使面对死亡的威胁,依然寸步不退。当仪式正式开始时,我们把花圈抬上台阶,一步一步将其敬献在烈士纪念碑前,耳边响起许久未闻的《国际歌》,旋律依然是如此的熟悉,振人肺腑,诠释着革命先烈奋力反抗的最强音。这也正警醒着我们:无论历史过去了多久,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都要牢牢记住我们今天的一切都是革命先烈、建国伟人用热血用生命换来。饮水思源、结草衔环,时刻铭记革命精神,方能拥有家国情怀。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四期学生、法学院2019级研究生杨璐:
八十三年的今天,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中国大学生书写,无数的爱国大学生走上街头,以单薄的身体掀起全国抗日救国的高潮。八十三年后的今天,伴着上海的初雪,在轻轻泛白的这片土地上,我们不应忘记曾经挥洒在这片土地上的鲜血。
清晨,驱车从杨浦前往青浦,惺忪之际已踏入陈云同志的故居。从导游的讲解中我首次了解到,陈云同志的童年是不幸的,然而这却并没有阻碍其在饱尝艰辛的童年中坚持学习。五四运动唤醒了时日还在读小学的他的爱国心,六年后,在上海的五卅运动与工人罢工运动中,陈云同志积极参与并且坚定支持国民革命和工人阶级的利益保护。不免感慨,对于现如今活在和平年代,无需担心战火,亦无需担心衣食的我们来说,应当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同时,更应时刻居安思危,保持积极性和进取心,也应当铭记,党和国家才是我们幸福生活之保证。
而后,在纪念馆内无数的历史相片印证下,我深刻感受到陈云同志在国民革命、党的领导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仅在遵义会议中坚定支持着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而且在建国后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制定与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的经济政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也始终坚持着以民为本,为人民做实事的方针。不得不说陈云同志教会我在任何时刻都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是在涉及到中华民族存亡与否,革命斗争能否成功的进程中,每一次抉择都要付出缜密的思考,也同时离不开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让我再次明晰学习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其次,我也终于明白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目标和基本思想,在激发革命动力,开拓革命道路以及收获人民群众信任中的根本作用。早晨行程的尾声,我们步入陈云同志的幼时住所。在一扇只容一人通过的窄门后,即是陈云同志童年的全部。方圆十几平米的空间内,格外引人注目的就是抵着窗户的那张书桌。不知少时的陈云同志在这张书桌下付出多少汗水,或许也偶尔会开着窗户,在读书的间隙,秉着油灯,望着窗外感慨过命运。
有人说,学生、知识分子是革命中最顽强的一部分人;有人说,学生们却又是容易无知而最容易被利用的一批人。十七岁的欧阳立安可以说出:“我为正义,为人民而死,死而无怨”,只因他们都拥有着坚定的信仰,怀揣对正义的向往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憧憬,年轻的他们已然对死亡无畏。新时代的青年人,是否还拥有着这般动人的信仰和信念?当下的我们,是否对得起这份优渥?我们应该自省,每天每月每年。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四期学生、经济学院2019级研究生邵昱:
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系统地了解人民空军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取得的巨大成就,受益匪浅。
姜明远教授首先带领我们回顾了20世纪人民空军的发展历程,让我直观地领会到了人民空军的光辉战绩和光荣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在进入21世纪的井喷式发展阶段前,我们的人民空军只是一支相对弱小的国土防空部队,仅仅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远远称不上强大,虽然数量庞大,但技术水平与世界军事强国存在代差。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度过了改革开放初期“军队要忍耐”的艰难时期之后,人民空军开始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在“一研二引三改进四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人民空军引进了少量外国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为骨干(如Su-27),从中吸取先进技术,并结合中国现状进行改进,同时坚持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杰出代表J-10),显著提高了人民空军的作战能力,并为装备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国从俄罗斯引进了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并没有像印度等国一样完全依赖武器进口来实现军队的现代化,自主研发始终是我国军事工业的重中之重,即使在最艰难的阶段也是如此,这也是我国军工近年为什么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新时代以来,伴随着一批高精尖装备的入列(J-20、运-20等),人民空军正式消灭了和世界顶尖水平的代差,与世界最强大的美国空军站在了同一起跑线。在仅仅20多年的时间里,人民空军就从一支以大量二代机为主体的落后空军发展为一支拥有世界顶尖四代机的强大的现代化空军,实现了弯道超车。在力量日渐强大的同时,人民空军也积极在我国东海、南海、台湾地区进行战斗巡航,有效地保护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多次穿越第一岛链、前往国际海域进行远海训练,这些都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在由近程防御型空军向远程攻防兼备型空军转变。在人民空军迅速发展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正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军费投入的增加,才使得人民空军能有如今的大好局面。人民空军的发展,和中国的成长轨迹是高度一致的。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人民空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我们何尝也不是如此呢?任何的个体脱离了时代、国家,仅凭自己的力量都是难以成事的。正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新时代赋予了我们走出国门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祖国,力争学有所成,拓展国际视野,立足服务中国。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四期学生、商学院2019级研究生杨佳琪:
山鹏先生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胸怀士人的包容情怀,在整个讲座中旁征博引,以例为证,与我们分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士精神。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而回味绵长。
山鹏先生首先用自己的词勉励我们这些当今的“太学士”:“牢记本来使命,东方腾起费用”。作为未来的国之栋梁,我们更应当植根于国士精神,在心怀远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力量。士,或者国士,从古至今指的都是一国中最优秀的人才,更包括最能够给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而国士精神,指的是古代仁人志士共有的一种奉献精神,一种情怀,是一种中国文化的基因,这一种精神鼓励了国之栋梁理解家国,明确使命的同时推动民族的发展。国士精神意蕴丰富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准加以描述。山鹏先生因此列出了十位古代的国士来解释这一精神。
在这十位国士中,诸葛亮的忧国忧民和蔺相如的宽阔胸襟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在著名的将相和和和氏璧事件,蔺相如的集体意识和宽阔胸襟无一不是国士精神的体现,而诸葛孔明的择时而出,学用结合也体现了国士精神。古代国士以国为家,以德立身,愿意牺牲小我成就国家,作为当代国士,这种精神依旧应当保存并继承。除此之外,针对我们国际人才培养项目学生,更应当将这种情怀外化于自己的行为,“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外,都时刻记得自己不仅是自己的代表,也是上财的代表,是中国的代表,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抵御西方实力的诱惑,真正做到不辱使命。同时,新时代对于“士”的外延也做了扩展:要在立足本身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以无形的意识观念去支持有形的存在,支撑我们攻坚克难。“千里图瞧瞧,倚云引凤翱”,讲座虽短,但囊括了国士精神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通过讲座我们也感受到山鹏先生不仅在用言传,也在用自己谦逊乐于分享的态度身教何为情怀,何为国士。
(供稿:孙陈策、吴诗语、费海墅、赵伯诚、张硕、黄天信、赵鑫鑫、王国鑫、杨璐、邵昱、肖雨晴、钟宛霖等 供图:赵熙 丁晶 周文萍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