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栅"一代粽师"从业48年 包一只粽子仅用15秒
6月9日消息:熟练的手势,麻利的动作,眼前这位已经65岁的老师傅徐文祥包起粽子来依旧是毫不含糊。因为粽子包得又快又好,人们总是亲切地叫他南市乔家栅的“一代粽师”。
15秒包个严实的粽子
“包了48年的粽子了。”徐文祥笑着,抹了抹头上的汗水。只见他顺手从右手边的盆里拈起两张粽叶,上下交叠摆好位置,双手一翻,就拗出了一个漏斗的造型。接着,右手从另一个盆里抓了两把糯米放入粽叶中,加入一大块夹心肉,再覆上糯米,粽子就已初现雏形。将粽叶的一端卷起盖住糯米,按压,旋转,拿起一旁的线头用牙咬住,纱线在手指间一捻,一缠,一勾,上下翻飞之间,一只粽子就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不一会儿,一只形状可人的大肉粽就这样包制完成了,整个过程只有15秒。
徐文祥告诉记者,包粽子是个熟练活,现在一分钟包上4只粽子完全不在话下。可练就这一身技艺却并非一朝一夕。“我17岁开始在乔家栅的店里学习包粽子,做糕团,整整学了2年时间。”据介绍,光是把粽子包了拆、拆了包,就足足练了2个月时间。“一直练到自己满意为止。最早的时候,粽子包得太松,放到锅里一煮就散了,最后一锅粽子都毁了。后来反复练,包出来一锅粽子没有一个散架的。”
如今,这双上下翻飞的手,早已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手掌内,因经常和粽叶摩擦而凸起的茧子已经微微泛黄。“一开始的时候会有点疼,粽叶和绳子的摩擦,再加上粽叶上带碱性的水,都会伤手。后来粽子包得多了,结了茧子,就不再痛了。”
这是一门技术活
包了一辈子,对于粽子,徐文祥有着别样的感情。“48年很长,但是依旧乐在其中。热爱,是坚持至今的重要原因。”徐文祥笑着说,那么多年来,家里的亲戚朋友还有他自己,都只吃自己包的粽子。“本身配料就是独家的,味道好。再加上吃自己包的粽子,感觉总是两样的。”
而为了能包出质量一流的粽子,他还曾特地花一周时间去探访嘉兴五芳斋,“就看他们怎么包。”从选料、包制、再到烹煮,徐文祥都不断研究改进,还总结出了自己的“秘方”。“糯米一定要淘干净,沥干;粽叶有正反面,包的时候两张粽叶毛面必须相对;烧粽子一定要在滚烫的开水中放入粽子,这样才能把味道锁住……”徐文祥认真地讲着,一边还指了指一旁的锅炉和竹制淘箩。
“一只140克左右的粽子里,肉25克、膘10克,这样一口咬上去,能吃得到肉。”徐文祥比划着说,同样的原材料,不同的人都会包出天壤之别的差距,不论是哪个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手上基本有感觉的,每只粽子包出来的分量差距都在1克以内。”徐文祥说,包粽子也是一门技术活,需要精心雕琢、打磨。
48年见证粽子的变迁
48年,徐文祥包过各式各样的粽子,也见证了它的变迁。三角粽、枕头粽、小脚粽,不同形状的粽子在他手中,都已信手拈来。
“粽子最早只有豆沙、大肉、白米等几个简单的品种。像这两年,在馅料里面不断推陈出新,市场上先后出现了赤豆山药、火腿八宝、腌笃鲜等多种花色品种,反响不错。不仅如此,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像杏花楼等以前不做粽子的商家都开始加入到粽子销售的队伍中来。”徐文祥说,上世纪80年代,沪上做粽子的大部分是一些糕团店,还有不少消费者选择自己在家里包粽子。时过境迁,如今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买粽子的人也越来越多。 “虽然粽子我们是常年销售,但是每到端午总要提前一个月开始备货。我年轻的时候,曾经一天包掉360斤糯米,相当于3600只粽子。”徐文祥笑着说,这个数字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在南市区也是一绝。巨大的销量也让商家应接不暇,徐文祥说,以前商家没有保鲜柜,提前包好的粽子都是放在咸菜缸里面储存的。回忆起当年从缸里捞出粽子来销售的场景,至今仍是历历在目。
“可以安心退休了”
如今,在宝山吴淞乔家栅分店,每到端午前,排队买粽子的消费者总是络绎不绝,大家都是冲着徐师傅来的,有的甚至从港澳地区特地赶来。
“现在条件好了,粽子的储存、包装都很考究。我也希望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徐文祥说,到了退休,自己想的还是和粽子有关的事情。可喜的是,他现在已经收了十几个徒弟,而且年龄层次合理,大都可以独当一面。
一位点心师傅告诉记者,自己在乔家栅已经做了7年多,从最初的“三脚猫”手艺,成长为如今精通粽子等各式食品的点心师傅,这都离不开徐文祥的悉心指点。“教手势、讲窍门,学起来很快。”不仅在自己店里培养徒弟,不少企业还会专门请徐文祥去给点心师傅传授一些心得体会。“只要肯学,我都会毫无保留地教。”徐文祥笑着说,现在,他终于可以安心退休了。
今后的每一个端午节,也许我们都能吃到出自“一代粽师”口味的粽子,就像这门技艺一样,一代代传承下去。
想直接看到徐师傅的精湛手艺吗?劳动报动视同步推出本稿同名视频,登陆劳动报官网、手机报、动视APP、优酷视频、腾讯视频均可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