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家解开700年前古药方之谜 为中药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04.11.2015  08:42

  据《劳动报》报道,玉屏风散是一张中医古典经方,700余年来它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是得到公认的。但是,科学界至今搞不明白的是,这味来源于晒干的中药“木乃伊”的方子,究竟为啥这么好。20年前,我国著名儿科免疫学专家应大明教授就提出,希望能像研究青篙素药理一样把玉屏风散“搞搞透”。现在,上海医学界经过20年努力,终于在古药方里找到了现代基因科学的影子,在国际上首次从中药中发现活性基因。

   跳出传统思维框架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近日对外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该院儿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风湿免疫学组组长沈朝斌教授课题组在经煎煮的中药中找到了大量小核糖核酸分子,也就是微小RNA,它们起着重要的基因调控作用。“喝中药为什么能治好病?这个问号伴随了我从医生涯的大半生。”沈朝斌说,他的研究证明了,中药是可以喝下去的“基因汤”。

  沈朝斌就是20年前受应大明教授重托的那位医生。这20年,他无数次倒腾玉屏风散,揣摩它的制作原料。“晒干的中药材看起来就像是植物的木乃伊,确实很难想象其中还存在活性成分。”他说,中草药是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在认识中草药治病原理方面总存在“说不清道不明”的遗憾,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药材经炮制和煎煮后,最可能的药理药效作用是化学成分。为了把玉屏风散“搞搞透”,沈朝斌决定跳出传统思维框架,从基因研究入手,找一找中草药与调节基因表达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经过反反复复的动物实验,他发现玉屏风散确实具有调节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

   叩开中药材基因大门

  课题组很快进一步去探索玉屏风散中的各味药材中的小基因表达,结果令人振奋,证明玉屏风散是一种特有的免疫调节剂。再次扩大研究范围后,他们发现中药材经煎煮后仍然存在大量的“小基因”,沈朝斌将它们称之为可以喝下去的“基因疗法”。研究人员最初的科研目标是玉屏风散,却意外地为整个中药材群体叩开了基因的大门。这为传统中药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国特有的中医药治病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微小核糖核酸是一种能够调节基因表达的小基因序列,它的主要功能是抑制基因转录。微小核糖核酸既是一个疾病的生物标记,又是进行基因治疗的手段,因此在近20年内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门。针对中药的微小核糖核酸研究在国际上尚属首次,课题组随即又作出一个惊人决定:放弃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把中国中药的研究成果留在国内一线科技期刊上。沈朝斌表示,中国两百万注册医师中,能流利阅读英文文献者不足1/3,从文章对中国医生的实际影响力而言,中文期刊是显而易见的。国内首发是这支研究团队实现“中国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