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70年代——美国国家档案馆举办“记录美国”摄影展[图】

24.09.2014  16:21

张  新

悬挂于美国国家档案馆入口处的展览宣传条幅

 

一、展览概况

今年3月8号—9月8号,一个名为“追寻70年代”的摄影展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华盛顿老馆举办。展览的照片来自“记录美国” (DOCUMERICA)项目,这一项目始于1971年,它是由美国联邦环保署发起的一个全国范围的摄影计划,记录了1970年代的美国风貌。这一项目的灵感源自于大萧条时代农业安全署的类似活动。在“记录美国”项目主管基弗德·汉普谢看来,应鼓励摄影师去追寻与环保有关的“人文联系”,他告诉摄影师,“眼中要有人”,要看到“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环保元素”,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反映这种联系并能够表达其背后隐含的思想。项目所有展品都拍摄于1972年—1977年间。

上世纪七十年代,各种新奇的时尚、迪斯科跳舞音乐是众多美国人的集体记忆。除此以外,整个70年代在人们的记忆中伴随着通货膨胀、政治腐败以及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全面的衰退,高企的油价、水门事件和越战成为美国人难以忘却的回忆。可以说,这十年给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与环境带了深刻的变化。

70年代的美国,环保主义兴起。它带来了环境保护的觉醒,许多照片反映了当时人们眼中的环境问题及改善环境的努力。环保署的这些照片描绘了污染、浪费与荒芜,人们可以毫不意外地看到烟尘、受污染的河流和垃圾场。同时,“记录美国”的照片也捕捉到了那个年代的时尚与文化的变迁趋势,从大烟囱到喇叭裤和豪华别墅,缤纷的影像成为1970年代最好的缩影,也给人们审视那个年代带来新的视角。

追寻70年代”摄影展共分为“混乱舞会”、“人人都是明星”与“打造天堂”三个部分。“混乱舞会”的名字源于1970年代著名的“诱惑” 合唱团的同名歌曲。它记录了那个年代的不确定性:失业、通货膨胀与能源危机,1970年代,美国式富裕的代价都已显现。这种不确定性还扩展到文化领域,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人们对妇女、青年、性、婚姻及家庭的传统观念都受到冲击。

人人都是明星”反映了1970年代美国人开始显现出来的差异性及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从1960年代晚期开始的时尚、反主流文化形态从大学校园和城市蔓延到了街头和郊区,男人蓄须留发,女人也开始穿迷你裙和裤装。黑人民权运动也影响到了女性、同性恋者、老年人、西班牙裔和土著美国人,色彩斑斓的彩色影像凸显了多样化和差异性的价值,人们开始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通过“打造天堂”板块,人们可以看到,从1970年代早期开始,美国城市的郊区开始变得富裕并逐步扩张,而城区因财政的压力、贫穷和犯罪变得衰退。许多自然风光美丽的地方因发展和环境破坏受到威胁。汽车的影响无处不在,它带来了拥挤、环境污染、能耗加剧及城市的扩张。摄影师记录下了这种种片段,展示了美国壮丽的风景与丑陋,城市的复苏与衰退,郊区的延伸与小镇的乡愁。

记录美国”摄影师的镜头真实地记录着这个时代,他们拍摄了美国中西部的小城镇、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矿社区、芝加哥非洲裔美国人的生活、堪萨斯城的复兴、华盛顿特区的上班族、科罗拉多的农业工人。

主展览以外,展览的每一部分还附设了一个小型陈列,用于特别纪念参与“记录美国”项目的4位摄影师。

  二、展览设计

设计“追寻70年代”展览的是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展览及美术设计师是阿曼达·佩雷斯,展览的视觉及结构设计师是丹·福尔克。对原本主修摄影的阿曼达来说,设计的第一步是寻找灵感,一个独立博客页面中1970年代的家居设计文章引发了她的灵感。其中超大的图形吸引了阿曼达的注意,这种大型的墙面装饰在1970年代非常流行。阿曼达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曾在父母朋友的家中看到过类似的装饰。在展览中,这种超大图形营造出了1970年代的氛围,而又不会分散观众对照片的注意力。

阿曼达为展览的三个部分别选取了三种主题色。第一部分“混乱舞会”的主题色是紫色,灵感来自卒于1970年的美国黑人吉他手、歌者吉米·亨德里克斯的著名曲目《紫雾》。在阿曼达看来,紫色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部分的主题。为了平衡紫色的冷峻,阿曼达开始寻找一种暖色,橙色进入了她的视线,这也是1970年代的一种主色调,同样很适合第二部分“人人都是明星”的意境。而“打造天堂”部分则选择了红色,阿曼达坚信她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红色与这一部分照片中许多人物的服装颜色相同,非常协调。

超大图形与主题色在展览中还有功能性的作用,每部分的照片相框、说明牌的颜色都与这部分的主题色相同,配以相应主题色的图形对于展览的参观者有着引导的作用,但彩色线条与照片互补冲突,它们在展墙上和谐相处。对于附设陈列的设计,设计师也花费了一番心思。丹说:“胶片元素的装饰,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从主展览自然引入附设陈列。

由阿曼达和丹设计的铝质照片相框并未采用传统的着色方法,而是采用喷色工艺。这种喷涂方式几乎不会释放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相较于传统工艺更为环保,也符合展览的主题。如果展览需移至其他地方展出,这种相框也更适于运输。

除了颜色与布局,另一个重要的装饰元素是字体。基于象征与实用的因素,展览基本选用赫维提卡字体。这种字体在1970年代非常流行,许多公司将这种易读的极简抽象派字体用于公司的标识设计。丹和阿曼达都生长于华盛顿特区,这种字体在当地的地铁中广泛运用,因此,他们对这一字体十分熟悉。这种字体的易读性非常重要,因为展览中有大量的照片和说明牌,设计师对字体的运用,就是为了不使观众的注意力从照片上分散出去。

赫维提卡字体有着众多变体,不同的变体可以运用于展览的标题和副标题。为了在体现幽默感的同时保持简洁,展览设计团队在一级副标题的设计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圆形赫维提卡字体。而展览名称用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加拉”(Gala)字体,它比赫维提卡字体更为时髦和个性化。

阿曼达和丹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将展览中的照片重新修饰了一遍,粉刷展墙,将照片装入镜框,最终各种元素柔和在一起,这是最令设计师享受的过程。

三、展览的宣传与互动

追寻70年代”展览的成功举办,得益于美国国家档案馆丰富的照片馆藏。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照片超过4000万张,它是全球最大的历史照片收藏地之一。这些照片现分藏于国家档案馆系统的学院公园、各总统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地区分馆。其中最早的照片是被誉为纪实摄影之父的马修·布雷迪拍摄的南北战争的玻璃底片,馆藏中还有卡尔顿·瓦特金斯、提摩西·奥沙利文、威廉·亨利·杰克逊等摄影先驱拍摄的有关美国西部探险的摄影集。国家档案馆还保存着联邦监狱的犯人、移民的标准照,二战期间关押日裔美国人集中营中学校的年刊照片,有关克里姆林宫、珍珠港、华沙犹太人区、广岛原子弹爆炸前后的航拍照片。

就“记录美国”项目而言,共有22000张彩色幻灯片,黑白、彩色负片,彩色反转片以及20盒彩色缩微胶片,这些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有关该项目的主题、照片及摄影师的信息。其中一个最大系列的16000张照片现正进行数字化加工,约15000张已经完成了数字化。

为配合展览,国家档案馆在其网站上开设了专门的主页,并与检索数据库做了链接。展览开幕时,国家档案馆馆长费雷罗、负责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主管官员亲临现场讲解,参与讲解的还有展览的策展人布鲁斯·巴斯特德,他还策划了国家档案馆2012年的“依恋:来自美国国门的面孔与故事”展览。此外,还配套放映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影片,出版了展览画册。

还值得一提的是,依托该展览,国家档案馆在其网站的社会教育子网站“档案教学”(DOCSTEACH)上开辟了“1970年代的美国”专区,并衍生出了环保署的诞生、降低选举投票年龄、登陆月球、尼克松访华、建国200周年纪念等发生在1970年代的重要事件的小专题。

随着新媒体的盛行,美国国家档案馆还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Tumblr等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展览消息,与网民互动。由于是摄影展览,美国国家档案馆还在照片分享网站Flickr开辟了“记录美国”专区,共发布了该项目的48位摄影师拍摄的6250张照片,可供网友免费下载。

(本文配照来自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网站及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