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电视剧是90年代上海人为自己写下的日记

08.03.2021  09:12
2021 03/08 05:43 分享 返回

  尽管是26年前的老片子,《孽债》在年轻人活跃的B站上还是收获不少弹幕。其中有一条称它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事实上,90年代上海涌现了一批现实题材连续剧,包括《十六岁的花季》、《儿女情长》、《夺子战争》、《上海人在东京》等等。

  有人说,这是“那十年上海人为自己写下的日记”。“他们在波涛汹涌的时代中翻滚,急迫抒发的就是对现实的所有感怀。

  去年夏天,SMG重播了《十六岁的花季》修复版。

  导演张弘、富敏夫妇说一边看一边有点“肝儿颤”:“这个戏毕竟30年了,我们俩生怕人家看了要笑。

  等看完,老两口松了口气:“戏里反映的教育改革问题、家庭教育问题等等,我们感觉没有过时。

  这部戏的缘起,夫妇俩说要感谢女儿。“她每个年龄段所发生的故事,在我们拍的电视剧里都有反映。我们的女儿始终是我们的创作者之一。

  当时,日本连续剧《青春的火焰》(《排球女将》)多次热播,女儿给他们出了个题目:“你们为什么不能拍些我们年龄段的片子?

  夫妇俩是抖豁的:“写什么能代表16岁?我们那个时候快50岁了,16岁的孩子上课是什么状态?下了课又是什么状态?我们不会写。

  为此, 他们俩花了将近9个月的时间,采访了专家、教师和一百多位中学生,甚至邀请学生住到家里来聊。

  他们自己的故事也被“”进了剧里。

  创作这部戏的时候,张弘和富敏刚刚结束了长达15年的两地分居,和正值青春期的女儿摩擦是非常尖锐的。同时,家里还有富敏的母亲同住。

  “我们三代人对任何事情的理解都不一样。”富敏说,“剧里有欧阳一家三代,其实就是我们家的影子。

  ■《十六岁的花季》,剧中的小演员几乎全部来自于海选。

   许多年以后人们发现,《十六岁的花季》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青春剧。

   但和《流星花园》里“与世隔绝”的英德学院不同,前者触及了许多社会议题,比如出国热、下海经商、住房分配、白雪父亲的疑似婚外恋、白雪母亲发现单位的财务问题等等。

  “为什么要这么拍?”张弘说,“因为中学生已经和社会有联系了。他们对社会对家庭对教育等等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了。

  “不把这些拍进去,拍不出这个群体真实的状况。

  在采访调研的过程中,张弘富敏在一所师范学校的“新疆班”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周末放学后,学校门口停了一排摩托车。一些个体户把班上的女孩子接走了。

  “这些知青子女回到上海后,在落户问题上遇到了困难。而且她们大多寄住在亲戚家,不少人小小年纪就饱尝了寄人篱下的滋味。

  “她们的心里话跟谁说?所以就想有个依靠。”张弘说,“我们看了以后,心情很复杂。

  两人决定在剧本中反映知青子女回沪这一社会问题,但又要“走一条安全的路”,于是就写了陈非儿和袁野这样一对金童玉女。

本文来源:周到客户端 作者: 责任编辑:姚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