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2018年人才培养专题工作会议召开

06.01.2018  19:41

          1月2日,同济大学2018年人才培养专题工作会议召开,来自学校各单位的教师、辅导员近3000人参加了大会。会上,校党委书记方守恩发表讲话,校长钟志华作主题报告。大会由常务副校长伍江主持,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党委学研工部(学生处)、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等单位的负责人分别进行了交流发言。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和创新创业学院进行了书面发言。

          方守恩指出,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之中,我们的教师、辅导员、管理干部都应该成为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员、实践者,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的工作,要把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同实践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他强调,要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任务,不断完善同济的人才培养模式。他说,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的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把握好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迎接挑战能力的关系。

          钟志华表示,培养人才首先要理清理念与思路。同济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路和理念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我们要发掘中国悠久的历史、自然资源,借鉴外国有益的经验,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培养人才要面向2020、2035、2050等时代要求,强化供给侧改革,使学生在“德、康、能、知、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学校将建设和完善五大育人体系,即立德树人体系,综合能力培养体系,综合与专业知识传授、挖掘创造力培养体系,学生心理与身体健康促进及保障体系,美育教育体系。钟志华表示,一流科研队伍不等于一流的师资队伍,我们的每一位为师者都要“爱生如子”甚至“爱生胜子”,只要我们用浓浓的爱心做底色,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社会栋梁。

          据悉,2018年开始,同济将面向“双一流”,建设“一流本科”育人体系,努力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同济特质的专业精英、社会栋梁。其中主要做法是:开展“立德树人”专项行动计划,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具备“德康能知美”的“五好”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把本科教学作为立校之本和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将确保教师的教学投入充分体现在“标准岗位要求、标准工作量、标准待遇”之中;体现学科复合交叉、创新创业、新工科建设、国际化办学等时代要求,应因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顺应高考改革基本方向,以学生为本,调整教、学关系,实现招生与培养的有效衔接。
          在此目标指引下,学校将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逐步形成“大思政”格局,构建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成立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教材建设,着力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按照教学研讨、教学组织、教学实施采用“学院—学科、专业、系—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模式,不断完善教学基层组织建设,让教学基层组织的活力迸发出来;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形式和新思路。
          据了解,新工科人才培养指的是学科交叉,即依托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专业建设,即拓展工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打造工程学科专业的升级版;课程建设,即建设一批以交叉复合为特点的新课程;通过高端人才进课堂,促进科教融合。培养方案着重宽口径下的通识教育、跨专业选修复合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进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融合人文与科技,融合经典文理、现代专业、学科前沿,拓展知识体系等。据悉,目前同济已经有城市设计、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系统工程、大数据与物联网、海洋技术、车辆工程等十个专业申报新工科,85门课程成为新工科课程。
          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我校将采取四项措施深化研究生培养改革:一是提升层次,鼓励创新,优化学位结构;二是分类指导,统筹资源,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三是强化过程,国际合作,提升培养质量;四是多元标准,从严管理,构筑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其中,博士生全面停招定向培养生、培养周期调整为四年、博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变为中期考试、全面实施激励机制与分流退出机制、一手抓研究生一手抓导师的日常管理等等均为其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