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人花15年修族谱 上溯第85代了300年乡愁
乡愁
前段时间,央视系列新闻短片《留住乡愁》中的一集,讲述了两位客居异乡的老人寻根的故事,其中一位,就是现居重庆的“湖广移民”后代王崇溥。中秋月圆人团圆,然而昨天的中秋之夜,仍然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学业等理由,远离家乡、在外漂泊,在这个团聚的日子,泛起淡淡的乡愁。
在重庆湖广会馆里,静静地躺着一本《王氏宗亲族谱别录》,这是今年80岁的王崇溥亲自修订的,“以前官方、民间都没有王氏家族的记载,即使有族谱,也被烧毁了。”
退休以后,王老萌生了修族谱、找家族的念头。他为了查证资料走过全国很多个地方,花了15个年头,终于,王家的族谱被王老上溯到了第85代,却因为资料匮乏,无法再往上追溯了。
2005年,曾经破败的湖广会馆修复了,王老在会馆收藏的一本古书上找到了一个和自己查到的入川祖先“王尚通”同名的人,来自一个叫“粟溪头”的地方,但是在现有的地名里,王老并没有找到这个地名。
王老给所有可能有这个地方乡镇的派出所写了100多封信,2009年,王老等来了回音,拿出自己修订的族谱,从85代以后的四代都和对方对上了。2011年,王老回到了几百年前祖先的家乡湖南宜章县,“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家的历史,就没办法好好教育后人,也许过了几代人,后人也就把我们给忘了。”
“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如何发展的,在历史上曾经做过什么贡献,有什么教训,通过寻根都能看得出来。”王老说。
王老是王氏家族的第94代,在重庆的王氏族人最小的已是第98代。如今,王氏族人常常在湖广会馆聚会、祭祖,300多年来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把所有人都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我们的乡愁
叶源 22岁 在浙江读大学的重庆崽儿
对我来说,乡愁在吃饭的时候最明显,虽然在杭州读书也三年了,还是吃不惯这边偏甜的口味,特别是吃到不正宗的川菜的时候,就特别想家,经常想念重庆的火锅、小面、串串、酸辣粉,这些家乡的味道。这次回去上学,还是像以前一样,喊屋头专门做了一罐焦油海椒、一瓶豆豉牛肉,拿去下面,和到菜里面。
吴显余 26岁 刚出狱陪着弟弟在重庆看病的贵州青年
我在监狱呆了五年,每年中秋,就特别想家。对我来说,乡愁就是回忆小时候全家在一起快乐的生活,在里面不知道父母怎样了、不知道家里变成什么样了,经常看着我弟弟寄来的信忍不住哭。这次出狱,见到家人的第二天我就马不停蹄往遵义老家赶,想看看六年没回去的家变了没,对于那时的我来说,那种思念又急又害怕。
赵启明 37岁 在重庆生活了近20年的广安人
对我来说,乡愁是对以前小时候淳朴生活的回忆,我们家住在乡里,小的时候经常到河沟里面抓泥鳅,到田里面打田鸡,跟耍得好的一路从山坡上的光滑斜坡滑下去。现在虽然经常回老家,到小时候去的地方走走,但是都变了,河水也脏了,很多地方都毁了田来盖楼,找不到以前家乡的感觉了。我觉得,我现在回去都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我的乡愁只属于小时候的故乡。
石可 30岁 嫁到北京的重庆妹儿
我的乡愁,在和家里人打电话,或者受委屈的时候尤为明显,是对父母和家人的依恋,是希望身边有人支持和帮忙。在外面生活,压力很大,都是报喜不报忧。受了委屈就会想起以前在家的时候,有父母、家人的呵护,妈妈经常打电话让我有困难和家里说的时候,就特别想家,现在就每年过年的时候回家看看,家里有什么变动都恨不得马上飞回去。
白晓敏 43岁 现在新西兰定居的重庆人
乡愁,就是哪个都不许说重庆的不好,最好哪个都觉得重庆好。我来新西兰快十年了,每年回重庆都会带很多火锅底料和豆瓣回来,虽然这边也有卖,但总觉得不是那个味道。在这边认识的朋友,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我都很喜欢跟他们摆重庆,摆火锅、川菜、山城,上回火锅申遗,我还请朋友来家里吃了自制的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