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2015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报告》昨发布[图]

15.01.2016  10:39
高校学生爱网购,快递包裹堆积在校园里。

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昨天发布《2015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报告》,调查针对中国29个省市2240所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机构)的在校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9807份。调查发现,大学生的饮食支出超过总支出的一半,超过八成学生的购物渠道为网络,观看电影是大学生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    

博士生社交娱乐支出比例最高

报告显示,饮食为大学生的主要支出,约占全部支出的54.1%;其次是购买衣物和日用品的支出,分别占11.1%、10.8%;社交娱乐支出排在第四,占7.7%。就性别差异而言,男生在饮食、社交娱乐和健身运动上的消费支出均略高于女生,但同时,女生的购物消费高于男生。就学历差异而言,博士生社交娱乐支出的比例高于其他教育背景学生;硕士生购买日用品和购买衣物的支出占比最高。    

将受访大学生进行区域划分,医疗/保健费用支出占比总体上呈现出由东部到中部、西部递增的趋势;而社交娱乐支出占比则由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依次减少。学习/培训费用方面,普通高校与专科院校大学生相应支出比例略高于其他类型高校大学生;985院校大学生社交娱乐支出占比高于其他类型高校学生。    

同时,家庭月收入越高,大学生越倾向于向参照群体寻求品牌信息。同学、朋友和亲人是我国大学生品牌认知过程中主要的参照群体。家庭月收入在50000元以上的大学生的各项参照群体的品牌认知信息性影响指标均值均为最高。家庭月收入2001-5000元的大学生在向专家或销售人员寻求信息的情景认知均值最低,更趋向于没感觉。    

文科生网购比例最高

为了解中国大学生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概况,中心还对中国大学生购物的主要渠道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访大学生的购物渠道选择中,网上购物占比最高,为80.2%;校园超市次之,占比59.5%;大型超市排位第三,占比51.3%;在所列渠道中,跳蚤市场占比最低,为2.3%。    

就性别差异而言,差异最大的渠道是商场,女生占比60%,男生仅占38%。就专业而言,人文科学专业学生网购比例最高,文科生通过大型超市购物的比例也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理科生通过跳蚤市场购物的比例最高;此外,医药专业的学生通过批发市场购物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    

另外,成长区域为城市的大学生更多通过商场、大型超市和便利店购物,而农村学生往往通过批发市场、跳蚤市场进行购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在经济能力、消费观方面的城乡差异。    

学历越高,每月恋爱支出越多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恋爱消费是大学生整体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价值取向。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月恋爱支出在100-300元的人数占比最高,为12.4%,其次为几乎没有支出这一选项,所占比例为10.4%。每个月谈恋爱支出在100元以下以及300-500元的人数所占比例为6.7%、每个月谈恋爱支出在500元以上的人数所占比例为4.7%,所占比例最少。    

受教育程度越高,每月恋爱支出越多。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每个月在谈恋爱的支出上主要集中在100-300元,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16.1%、12.2%和11.6%;而博士生的每个月恋爱支出在500元以上所占比例最高,高达19.3%。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高,大学生每个月谈恋爱的支出在500元以上区间所占比例依次递增。    

此外,独生子女大学生每月恋爱支出大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谈恋爱并有消费支出的大学生群体中,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每个月谈恋爱支出主要集中在100元以下和100-300元两个区间,所占比例大于独生子女大 学生(7.3% >5.7%,13.1% >11.9%));独生子女大学生每个月谈恋爱支出在300-500元和500元以上两个区间所占比例大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分别为(7.6%>5.9%,6.3%>3.2%)。总体而言,独生子女大学生每个月谈恋爱支出大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来源:《青年报》 2016.01.14 第07版 城事    

原文: 《2015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报告》昨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