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规划 促改革 创一流】与国际领先者共舞 ——记2016年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背后的故事
2001年,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元首签署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俄睦领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长期全面地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的能源科技以及华东理工大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也在中俄之间的这种友好交流与合作中受益。
3月22日,从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传来好消息,经华东理工大学牟伯中教授推荐,与他长期合作的俄罗斯科学家米哈伊尔·弗拉基米诺维奇·伊万诺夫教授荣获了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成大事者胸怀天下
科学家是什么?牟伯中的解读是,利用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继续探索未知领域,最终“为全人类谋福祉”。在与伊万诺夫教授合作的过程中,牟伯中对此体会尤其深刻。
牟伯中教授一直专注于微生物采油领域的研究。据他介绍,我国大量的石油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大约三分之二的资源仍然静静躺在地下,而微生物采油恰恰能够低耗高效且环保地撬动地下石油资源的采收。
作为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创建者与应用引领者,俄罗斯的伊万诺夫教授虽已年过70岁,却仍在此领域不断探索。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牟伯中与伊万诺夫教授建立了联系。2002年,双方最终签署合作研究协议,此后又申请国际合作项目,在两国政府的共同支持下,顺畅地展开了合作。
“伊万诺夫教授非常热爱中国,在技术上没有一点保留。”牟伯中感慨道,伊万诺夫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总统普京曾为他颁发“为国贡献奖”,但在合作中,他始终对中国的科研人员平等友好相待。他指导了中国首个内源微生物采油工业化试验,大大促进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在华理建设油藏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时,他热情地派人来帮忙。
与此同时,伊万诺夫教授的风格也非常务实,每次来交流,行程都排得很紧凑,做完报告,指导完学生,就是奔油田采样,住就住学校里的晨园招待所,吃就在油田上和大家一起。
在牟伯中老师的邮箱里,有好几封来自伊万诺夫教授的邮件。一封是婉拒获奖的,他说,在科研上取得的成绩属于全体科学家、合作企业和油田工人,不能由自己独享。而另一封则是介绍整个合作历程,感谢为此付出过的所有人,并说明领奖也是代表俄罗斯和整个团队而领。他在信中同时还表达了对中俄年轻一代科学家继续开展合作研究,取得更大成绩的期盼。字里行间显示出一位优秀科学家的敬业与胸怀。
国际舞台施展抱负
伊万诺夫教授的获奖,其实只是牟伯中团队国际合作出成效的一个缩影。“做科研当眼界高远,有自信、有底气,去国际舞台展示实力!”“基础研究,没有第二!”牟伯中始终这么开放而自信。
迄今为止,牟伯中团队已与俄罗斯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香港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等相关多个机构在生物采油基础与应用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并且联合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
基于如此丰富的国际合作,牟伯中团队中研究生的课堂与组会常常充满惊喜,不时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大家来此作报告或指导学生。而令牟教授感到自豪的是,中外科学家已在此领域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比如,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Joesph Suflita教授,不仅会就前沿问题与他的团队共同探讨,还会经常征求他的意见:“你看做这个行不行……”。
在国际合作中砥砺前行,用实力和技术在国际舞台上说话,3月16日,牟伯中教授参加完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结题验收会后,又带回了一个好消息——我国微生物采油关键技术已经处于国际前列。
目前,华理已形成了我国微生物采油研究的创新团队,建成生物采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承担了2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以及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微生物采油技术方面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据牟教授介绍,把微生物采油做足,能够将沉睡在我国地下的三分之二石油资源唤醒一半,而面对那最后的三分之一资源,要做的就是更具创新性的复杂油藏生物改造与残余油生物气化开采,通俗地说,就是把它变成天然气提取出来。但是,相关技术概念已经提出十多年,至今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科研道路漫长而纵深,他和他的团队正在积蓄能量向前沿中的前沿发起挑战,与外国科学家一起努力攻克这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