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纺织服装热点回顾
化纤篇
多举措推进 供给侧改革
通过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战略研究与发布的引领,我国化纤企业加大了差异化、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研发投入不断提高。
今年上半年,化纤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品”战略最显著的措施,莫过于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发布以及“绿色纤维”的正式启幕。
“绿色纤维”品牌标志正式启航
今年3月16~18日,在2016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上,入选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16/2017发布的35家企业集中展示了功能护理纤维、功能亲肤纤维、循环再生纤维、无染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等十大纤维品种。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十三五”规划的要义和核心内容,在此背景下,“绿色纤维”品牌标志从此正式启航。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表示,“绿色纤维”品牌标志将通过第三方认证与管理的形式对市场进行规范,完善纤维材料的绿色认证体系,以行业品牌的整体形象进一步塑造产品价值,提高相关产品的公信力,有效提升企业及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认可度。目前已有8家企业获得首批“绿色纤维”认证。
产品创新取得显著成果
经历了2015年的行情不振、产品跌价、企业效益受损等多重压力,今年上半年,聚酯涤纶产品有见底企稳迹象,部分企业经营状况好于去年同期,企业现金流状况有所好转。佳宝新纤维集团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监宋林华认为,整体而言,聚酯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目前还处在产能结构性、阶段性过剩状态,企业整体经营较为艰难,今后的出路一要靠成本,二要靠品质。提升品质也是化纤企业今年以来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措施。
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DTY 长丝外销增长明显,主要市场为东南亚国家。荣盛公司副总裁、高级经济师俞传坤说:“今非昔比,如今的中国,化纤产品是世界领先的。”国内最大的涤纶工业丝企业浙江古纤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建强也对市场充满信心,内外销订单较为充足,销售价格稳步提升,预计全年销售40万吨涤纶工业丝,产品结构将向差异化和高附加值产品逐步转移。
此外,在产品创新上化纤行业也取得显著成果。今年5月25日,我国碳纤维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由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开发的国内首条千吨级T800原丝正式投产实现产业化,标志着我国由过去的碳纤维引进国转变为碳纤维输出国。与此同时,由北京赛欧兰阻燃纤维有限公司研发的绿色环保“硅氮系”阻燃纤维也正式问世,相关专家认为,该产品目前属国内首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上现有阻燃再生纤维素纤维可纺性差、发烟量大、不环保等缺陷,克服了阻燃合成纤维制成品穿着舒适度欠佳,吸湿排汗性较差等不足。
棉纺篇
储备棉交易火热
今年上半年,棉纺行业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着力加强棉纺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随着国储棉轮出持续进行,与“拍储”相关的话题天天都在占领棉纺人的朋友圈,逐渐成为今年上半年棉纺行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轮出新政紧贴供给侧改革
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在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列为2016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
今年上半年,棉纺行业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着力加强棉纺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4月25日,万众瞩目的2015/2016年度国储棉轮出政策出台。《关于国家储备棉轮换有关安排的公告》及时发布,与此同时,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中国纤维检验局依据公告分别制订了《2015/2016年度国家储备棉轮出交易办法》、《2015/2016年度国家储备棉出库实施细则》和《2015/2016年度国家储备棉轮出公证检验实施办法》。
作为棉纺企业头上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库存数量高企的国储棉轮出终于有了新的调整。和往年的国储棉轮出政策及相关细则相比,在操作方式上,今年轮出的最大亮点就是轮出底价和公检标准。
在价格方面,今年的国储棉轮出销售底价和国际国内的棉价挂钩,每周进行一次动态调整。
对棉纺企业而言,这种调整有助于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参与竞拍,不仅有利于提高棉纺企业的积极性,保障竞拍企业的利益,更有利于整个棉纺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帮助国家消化库存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棉纺企业的生产成本。
深层次问题仍需面对
截至6月12日,2015/2016年度储备棉累计出库成交74.49万吨,其中国产棉成交44.88万吨,进口棉成交29.61万吨。
谁也没有预料到今年的市场会呈现出疯抢的状态。然而,从今年国储棉轮出实际操作层面看,现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不论是仓储方,还是参与竞拍的企业,今年的国储棉轮出虽对不少细节进行了完善,但与棉花、棉纺产业链相关的深层次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据参与国储棉竞拍的部分企业反馈,随着各批次的储备棉陆续出库,与出库相关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例如,部分仓库出现了出库时间延迟的现象,仓储方还以“移垛费”和“装车费”为由,向棉纺企业变相收取所谓的“出库费”,更甚者还要求提货的棉纺企业必须使用指定的公司进行运输。
对于棉纺企业遭遇的“出库慢”、“出库难”等问题,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已经明确表示,建议企业方注意收集库点操作不规范的语音、视频等证据,向中储棉公司或中棉行协举报。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问题也引起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据了解,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在广泛征求交易商意见并征得国家有关部门同意的基础上,特决定自2016年6月20日起,适当调整倒计时时长。
此外,中国纤维检验部门也增加了检验力量,每日每库保证完成一定棉花批次的检验,以保证后续轮出棉花资源。而对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出库难问题,有关方面也表示,对情节严重的仓储企业,将协助国家有关部门进行联合惩戒,降低其费用标准。
服装篇
回归产品初心,搭载社群经济快车
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供给侧改革”战略成为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旋律。想要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各类服装品牌正在努力探索。
经过多年发展的本土服装企业迎来了考验:抛弃冒进,修炼内功不再是一句口号;快时尚的退潮,成为了本土新兴原创品牌的发展机遇;“网红经济”的一再抢镜,暗示着新时代消费者的心理变化??服装产业发展在变化中前进。
立足制造回归产品价值
如今,不少本土服装品牌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愈来愈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面对仿佛越来越“快”的市场,部分服装企业反其道而行,逐渐“慢”了下来,重拾制造业,从最初的服装生产甚至面料研发入手,深挖企业价值。
服装品牌之禾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与众多服装品牌去生产化的发展路径相反,长达二十年的发展中,之禾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制造业,反而将其看做自身发展的根本,细读每一道缝纫轨迹、每一条结构线,在保证品质的同时,诞生了无可取代的品牌性格,经过多年的沉淀,之禾终于在当下大展锋芒。借用上海之禾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寿增的话来说:“其实并不是我们异军突起,我们多年的增长一直很平稳,当市场快速膨胀时我们不急躁,当市场下行时我们依旧增长,所以显得很突出。”
倒逼快时尚的原创市场
前不久,优衣库(UNIQLO)母公司迅销集团公布的2016 财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16 年2 月29 日的前6 个月,迅销集团净利润暴跌55.1%,也是近5 年来集团首次半年净利润下滑。同时,H&M和GAP等快时尚集团也集体爆出“跳水”年报。不断下滑的业绩暗示着消费群结构的快速变化。
曾经作为快时尚消费主力军的80 后,逐渐跨入新兴中产阶级,对品质与设计开始有更高要求。而90后对于信息的快速捕捉,让他们不甘于雷同,潮流、个性才是他们的关键词。
但不可否认,快时尚品牌快速发展的几年里,其影响力之大,甚至对服装市场格局进行了重新划分,在奢侈大牌与“平民品牌”之间冲击出了大片中间地带,培养了大众消费者对于时尚的敏锐触觉。当快时尚不再代表时尚,人们转而把目光投向了更加个性化的潮牌和原创设计师品牌。
近两年的原创设计师品牌不再低调,当年轻人迫切需要在人群中被迅速定位的着装时,原创设计师品牌刚好满足了这群人的精神需求。快时尚退让出的市场空间正被原创设计师品牌所瓜分,或者说原创设计力量的快速发展,已经在倒逼快时尚品牌的市场空间。未来的服装市场新格局中,将有原创力量的新定位。
网红促成服装产业链精准营销
2016年上半年,“网红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一大关键词,而若说网红“红”了哪个行业,人们的第一印象必是服装。
以张大奕为例,她的微博粉丝量已达439万,同时开设了两家服装淘宝店:CHILLAX STORE和“吾欢喜的衣橱”。最近半年,其淘宝店铺累计销售近45万件商品,按150元一件商品的保守估算,店铺月销售额过千万。
这样的网红现象并不是偶然,其背后有一个经济体系的运作支撑,如张大奕就背靠著名网红孵化平台——杭州如涵贸易有限公司,该公司已经签约近百位网红,并筹划上市。
不得不说,网红就好似天生的流量,其意义在于缩短了一家店铺的成长期。网上服装业因网红运作模式而大受裨益,一则大大地降低了产品测试与推广成本;二则去库存化;三则资金变现快,引领了新经济时代的部分市场走向。
印染篇
整改推动转型,数码印花方兴未艾
全国印染重地绍兴的铁腕整改,以及越来越多数码印花技术的出现和成功应用,成为印染行业上半年的两个焦点。
上半年,浙江绍兴整治提升印染产业,对印染企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此外,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数码印花成为了很多印染企业的转型方向。
倒逼转型升级是初衷
2016年,作为全国印染重地绍兴的这次铁腕整改,引起了业内轩然大波,也是上半年印染行业的重大事件,并对印染企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柯桥当地政府称,在这次印染企业的整治中,会采取逐步淘汰方式,但淘汰、关停不是目的,倒逼转型升级才是初衷。
为此,绍兴市专门出台了《关于开展印染产业整治提升“亮剑”行动的工作方案》,重点是对安全、环保、消防等问题特别严重的印染企业进行停产整顿,整治无望的坚决实施关停,并要求企业在2016年5月1日前整改到位。随后几个月的整顿,在当地印染界掀起了不小的风潮,给业界的直观感受是,执法力度空前、涉及面广。
作为中国印染重地的绍兴由于历史原因,曾经长期存在低小散、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产业竞争力逐渐下滑的同时,环境压力与日俱增,成为制约发展的重大阻碍,行业整治与转型迫在眉睫。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柯桥政府向“低小散”印染企业“亮剑”,向“绿色高端、世界领先”进军,着力将短板补成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跳板,给柯桥印染业一个崭新面貌。
数码印花“苗”好还需扶
为了顺应绿色、环保、可持续化发展趋势,同时也迎合“小批量、多品种、短交期”的快时尚之风,数码印花成为了很多印染企业的转型方向。
记者在今年的柯桥纺博会现场了解到,参展的数码印花设备比去年多一倍,价格却比去年低一倍,不少客商现场表态准备添置数码印花设备,也鼓舞着数码印花设备企业的发展。
如今,各种新型数码印花机也纷纷出现,数码印花技术的发展正呈现出群雄并起、百花齐放的态势。“毋庸置疑,数码印花技术的出现和成功应用是纺织业一次重大技术革命,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数码印花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对中国印染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中国印染企业在即将到来的变革中必须抢占先机。”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华说。
现在,数码印花已经是纺织品印染新的利润增长点。虽然国内数码印花技术发展较晚,但已经呈现出扎堆态势,部分企业急于进入数码印花市场,对于数码印花设备技术的掌握还有待提高,离创新发展更有一段距离。
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码印花的墨水、纸张、设备成本直线下降,开厂的门槛变低。纵观现在的柯桥,数码印花厂遍地开花,且印花企业差别不大,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很多厂家纷纷开始了价格战。
另一方面,有不少企业都表示出了对投资数码印花的热情,但隔行如隔山,从传统染色到数码印花,看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一切都要重新学习。
虽说数码印花机没有传统印花机体积庞大和操作麻烦等缺点,但是并不代表一台简单的打印机就可以完成印花工艺的所有过程。数码印花设备还需尽可能地满足印花行业个性的要求,同时,针对不同面料上的色彩图案的呈现效果,还需要印染企业钻研更多的操作经验,以适应下游企业的各类印花要求和整理要求。
除此之外,随着数码印花日渐崛起,越来越多的花型侵权纠纷也逐渐浮出水面。一个备案花型版权、甄别侵权界限的权威机构亟待成立,以规范越来越广阔和多元的数码印花市场。对此,陈志华表示,中国数码印花事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成熟尚需要一段时间,也正是因为这样,市场的空缺才会给有识之士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我们相信,未来数码印花必然是一项前景远大的事业,但在数码印花技术继续产业化的进程中,还有许多局限性需要去克服和面对。
针织篇
向“智造”转身
对于针织企业来说,智能制造、互联网基因的注入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新模式,越早做越容易收割它们的红利。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纪朝表示,如今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和重要民生产业,需要以技术变革来创造新的产业优势。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则给纺织业,包括针织产业创造了产业新动力、新路径和新优势,指明了正确方向。
产业发展向“智能”投石问路
近几年来,随着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国内制造企业逐渐向东南亚迁移似乎成为趋势。特别是纺服企业,不少国内企业订单锐减,陷入生存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中昊集团董事长高宝霖并未盲目将工厂迁移至东南亚地区,也没有急于创立自己的品牌,而是依旧在国内专注代工生产业务。
最初,高宝霖前往意大利准备咨询购买机器人之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理由是不希望相关技术流入中国。然而他并未放弃,此后多次前往意大利与厂家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经过一番周折,意大利厂家同意向中昊针织出售这种智能织袜机器人。首批智能织袜机器人先是被运送到日本,随后运往大连,最后才辗转至上海。
目前中昊针织已经成功上线700台智能织袜机器人,计划到2017年增加至1200台,同时利用自有屋顶太阳能发电,有望成为本行业内规模最大的智能化4.0生产工厂。
今年3月,我国针织行业首个“智能产业园区”在江苏省沭阳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破土动工。
据悉,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计划用5~10年时间将产业园打造成百亿级针织品生产基地,努力形成现代针织制造业高地、品牌集聚地、创意策源地、针织品集散地,推动针织产业从设计、加工、产品、管理、营销和服务体系等各环节全智能化转型升级,让沭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智能针织名城”。
可以看出,纺织服装业推进智能制造,势必要从产品设计智能化、关键工序智能化、供应链优化管控等方面,推进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服装行业融合,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方向发展。
“互联网+ ”释放产业无限潜能
在今年春季的2016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PH Value)上,濮院有“空中濮院”和“找货吗”两家电商平台参展,而“找货吗”更是在展会第一天就促成了一笔订单。浙江青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爱萍笃定地认为,互联网是濮院毛衫产业的下一个风口。她的“找货吗”平台对采购商和生产商都实行免费,“羊毛产在猪身上”这样一种盈利模式的提出,点醒了产业人士对“互联网+”的懵懂,而这种模式的出现,更是为针织产业涉水“互联网+”给出了更多可能。
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推进,电商、微商爆炸式发展,传统内衣行业面临巨大压力,上游品牌厂商、中游物流配送、下游销售终端等各环节均亟待变革,传统内衣行业已经处于转型升级的风口。而当下,已经有企业为内衣行业搭建起了电商生态平台。
2016中国内衣文化周暨SIUF深圳内衣展就在往届展馆基础上,增设了7、8号两个互联网+创新馆,在“内衣嘉年华”的大主题下实现了互联网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
微商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强大的社群变现能力已经开始显现,有人认为移动互联网在未来的发展将会颠覆PC端,而先行一步的幂姿、猫人和林夕梦则已经开始借助“互联网+”时代趋势,成为了内衣行业微商板块的表率。
家纺篇
以务实态度拥抱市场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家纺行业也在紧握“互联网+”的时代机遇,从研发、设计、产品、模式等多方面深度创新,力求完善更具竞争与发展优势的产业。
窗帘布艺、床品、家饰、毛巾浴巾??家纺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使用最广的一类消费品。伴随着“新晋城市人口”、“二胎政策”释放出的强大购买力,以及消费观念转变带来的需求变化,家纺产品已经不只满足于基本消费需求,还要跟上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健康、美感、品位需求,逐渐向着细分、专业、创新的角度不断完善。
互联网模式继续探路
互联网崛起对于购买方式的影响,使家纺企业必须加快转型步伐。一批率先觉悟的品牌开始采用布局线上、O2O运营模式等方法贴近消费者。“帘到家”是中国首个品牌窗帘O2O模式平台。今年3月 ,继“帘到家”O2O模式平台正式落地重庆后,京东(北京总部)、海宁中国家纺城、帘到家三方又达成新的战略合作。此次战略合作将基于窗帘布艺行业,整合海宁中国家纺城为中心的产业集群优势,京东家居家装板块的电商平台优势,并通过帘到家的创新模式化平台,实现产业链各环节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互联网+家纺”对于整个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实现这个大工程需要多方并举。在“互联网+家纺”、“大家居·生活馆”等概念引领之下,家纺企业从实践出发,深耕产品,并打通线上线下的运营模式,加大消费体验力度,让新一代的消费者感受到家纺产品的创新。而这些无疑是提升品牌响应、带动产业发展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深耕产品
在仔细钻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模式外,一大批优质家纺企业踏实而坚定地做着一件事——产品创新。企业在向着智能家纺制造和智能家纺产品两个方向推进过程中,研发、生产、渠道、跨界、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在201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评选活动中,红柳集团凭借自主研发的25℃绵摘得奖项。
“25℃绵较传统凉席不仅具有更加优良的凉感和持续导热能力,而且具有易洗快干、双面双用、可机洗和便于携带的优点。”红柳集团国内销售中心总监郁敏如是说。
事实上,红柳只是那些致力于产品研发创新的企业中的一员,家纺企业对于产品的把握与重视从未松懈,市场供给产品的多样性与功能性更为突出。在细分产品方面,一些企业推出的婚庆定制类产品备受热捧;还有一些企业瞄准宾馆、医院、养老院等公共场所,针对公共类家纺产品新增需求积极开拓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2003~2013年是中国家纺的黄金十年。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期,随着消费升级和新中产阶级的形成,未来十年家居行业会迎来爆发式增长。许多家纺企业开始向一站式服务、智能导购、舒适体验等新型零售终端布局。
去年底,“罗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罗莱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表明了罗莱正在积极朝“家居生活一站式”服务商的身份转变。
模式创新、产品创新驱动家纺行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也为推动产业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更为多元的思路与借鉴。
产业用篇
市场广度深度并进
上半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实现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升级,部分子领域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上半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企业持续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使得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行业协会集中召开了第四届会员大会、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并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加紧制定,积极推进了行业发展。
国际竞争优势日趋明显
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表示,上半年,行业在实现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升级,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康平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坚持“工艺创新驱动装备创新”,致力于智能染整装备的研究与推广。其创建了纺织新材料、染整工艺、染整设备三维立体创新体系,通过集中印染,减少污水排放,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绿色制造,促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
上海申达股份有限公司也全面启动了“精细化管理与创新”的活动,全面总结精细化管理的经验,结合具体的管理实践加以创新和提升,进一步强化精细化管理,夯实管理基础,筑牢发展根基,促进产业用纺织品业务更好更快地发展。
此外,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各集群在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和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档次明显提升,重点产业集群的产业集聚和示范效应得到进一步释放,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产品方面,随着装备、技术、工艺的升级换代和工业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系统的普及应用,以及智能化、差别化、个性化制造模式的引入,产业用纺织品的性能水平和在相关领域的替代比例有所提升,并拓展出更多新的应用空间和市场份额。
借力政策促进产业升级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郑俊林表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投入的加大,会进一步加快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推进先进装备更新和高级产能的投资。2016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投资和销售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经济效益良好,增速基本可保持在10%左右,出口增速保持在3%左右。
上半年,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一连举办了多个行业会议,在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协同创新、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4月25日,由中产协牵头起草的 《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发布,并将于今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个民用防护口罩国家标准,该标准的发布对口罩生产企业具有有效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协会还参与了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纺织科技发展纲要”相关内容的编制。目前,该规划正在加紧编制中。
长丝织造篇
智能织造 创新产品
上半年,长丝织造行业在产品创新,尤其是功能性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面对节能环保压力,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织造设备,并加快智能纺织装备的提升。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永恒主题。上半年,长丝织造行业在结构调整和产品开发方面有了不少突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在功能性面料的研发上可谓是异军突起。
功能性面料异军突起
在日前举办的全国化纤面料产品开发年会上,送审面料达到了242块,数量比去年有所增加,评审专家一致认为今年的参评产品在数量、产品档次、原料选择、组织结构、差异性与特殊功能上以及用途上都有新的突破,产品更为丰富多彩,总体水平也有较好的提升。
其中,联邦三禾(福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台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吴江市汉塔纺织整理有限公司、浙江盛发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等企业针对下游市场对长丝面料高性能、多功能、多用途的需求,加大对产品研发和技术装备技改的投入,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他们针对市场的不同需求,开发出如“太极石能量布”、“极光”面料、“回归反射弹”面料、“涤纶双面同效渗透印花面料”等多种多样的仿真类面料、功能性防寒及户外运动面料、差别化时装面料等。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徐文英表示,评选活动至今已连续进行了5次,选送的样品数量一次比一次多,每个样品都是当期较为流行的产品,没有一个样品是过期的或者重样的产品。这是长丝织造行业与传统纺织业不同之处,我们的产品可选原料品种多,可塑性强,新技术较易物化在产品上,每年都可以推出成千上万个新品,为追求时尚的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需求,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行业向前发展。
“目前,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生产要素成本和节能环保要求都在不断提升,这也要求企业必须以创新驱动发展,增加产品创新投入,走功能化差异化道路。”徐文英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投入,重视科技创新和自身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企业产品科技贡献率,从而使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
加快智能纺织装备提升
差异化产品的开发离不开设备的支撑,长丝织造行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技术装备起点高,织造设备几乎全部都是效率最高的喷水织机和喷气织机,其中80% 以上都是喷水织机。上半年,长丝织造行业技术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又有了显著提升,规模较大的企业基本都安装了多臂开口装置,自动穿经机、浆并联合机开始推广使用,两化融合逐渐在行业中推行。
在节能减排方面,喷水织机废水处理技术在逐年提高;采用中水回用技术的企业也在逐年增加。在长丝织造产能有所增加的情况下,全行业生产污水排放量下降了约10%,新鲜水取水量下降了约15%。
今年2月16日,央行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工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的具体金融政策措施,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等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贷款投入,凸显了国家对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的重视和决心。
在徐文英看来,中国化纤织造企业要把握创新发展的关键期,面对节能环保压力,要加快淘汰落后织造设备,加快智能纺织装备提升;分步骤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车间;深入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设计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和节能减排水平。
毛纺篇
精准布局海外 继续迈向高端
上半年,毛纺行业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两家龙头企业的海外布局战略
今年上半年,毛纺行业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两家龙头企业的海外布局战略。4月,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从全球私募巨头 KKR & Co. LP 手中收购法国轻奢服饰品牌Sandro 和 Maje 的母公司 SMCP SAS 的控股股权,延续中国资本的海外收购狂潮。如意集团此次投资 SMCP,意在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支持其全球扩张计划,尤其在亚洲,并通过并购进入时尚成衣领域。
无独有偶,今年3月,毛纺业另一巨头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与埃塞俄比亚签订了毛纺织染项目合作协议。江苏阳光在埃塞俄比亚的阿达玛市投资建立以毛纺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投资总额9.8亿美元,其中一期投资3.2亿美元,建立从毛条染色、纺纱、织造、后整理以及成品服装的完整生产链。一期投资完成后,将形成5万纱绽、1000万米精纺面料、100万套高档西服的生产能力。业内人士分析,在埃塞俄比亚设立子公司,有利于企业进行产能转移并拓展国际市场,从而引领国内毛纺业迈向高端,走向世界。
“走出去”过程中,企业首先是加快资源型企业收购,增强原料掌控能力;其次是并购品牌运营企业,实现企业转型发展;再次是围绕“一带一路”,实施优势产业布局。中国纺企“走出去”的步伐越发目标明确,讲究策略。
麻纺篇
立足“三品”突破瓶颈
国家提出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为麻纺企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行业要在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上下功夫。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整个麻纺行业就出现增速放缓状况。进入2016年以来,亚麻纱销售出现下滑态势。同时,国内亚麻纱销售价格也明显下滑,从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3月份对江浙地区的调研情况来看,同样支数的亚麻纱,市场上销售价格相差10%左右,产品积压、相互压价情况严重。
为破解行业瓶颈,上半年以来,麻纺行业多次组织企业探讨出路。新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峰认为,无论是亚麻企业还是苎麻企业,都应该跳出麻纺这个圈子去做产品,加大与棉、毛、化纤等纤维的混纺,做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汉麻研究中心主任张华建议要开发差异化产品,并且要搞综合应用,“麻杆、麻皮、叶子、花等都有利用价值,综合搞不起来,麻纺织行业就发展不好。”
湖南华升集团总工程师张小静认为,按传统方式做麻纺产业肯定是不行了。未来发展要靠技术创新,靠产品开发。此外,要把文化内涵融入到产品中,有了文化品位,价格才能做上去。
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许吉祥表示,品种、品质、品牌是行业发展的短板,国家提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这为麻纺企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行业要团结一致,增强信心,在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上下功夫,行业未来前途依然光明。
丝绸篇
展现可喜创新成果
近年来,中国丝绸业在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品牌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稳步发展,目前丝绸行业各种积极向好的因素正在聚集。
受经济持续下滑、互联网渠道的冲击,许多品牌商的市场战线被迫收缩或转移到线上,传统企业举步维艰。不过杭州丝绸企业万事利却上演了传统企业的大逆袭。
前段时间,万事利在杭州大厦的实体店正式开门营业,在它的隔壁就是CHLOE、MARNI、MICHAEL KORS等国际一线品牌和轻奢品牌。以全新形象出现的万事利,商品价格跟这些国际一线品牌不相上下,比如一套丝绸睡衣,标价2400多元;一件男士的丝质外套,标价接近6000元;一件丝绸的旗袍标价为18800元。
万事利集团董事长屠红燕说,这并不是一家简单的门店,“而是万事利B2B的形象展示中心、B2C的销售中心、O2O的互动中心,这样一来,它所营造的价值不仅仅是乘以三这么简单。”
近年来,万事利集团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去掉了商业地产和医疗等多元产品,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丝绸主业。比如公司推出的丝绸手机壳,定价198元,一米面料能做52个左右,这一创新让一块面料价值涨了上百倍。
走在创新之路上的并非万事利一家,丝绸小镇震泽依托深厚的蚕桑文化底蕴,凭借精湛的制作工艺,近年来也走出了一条非凡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震泽通过深化区域间的跨界合作与交流创新,帮助传统丝绸企业赶上“互联网+”的时代潮流,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促进多国之间丝绸产业的友好合作。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杨永元在日前召开的丝绸小镇国际丝绸论坛上就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信息化技术装备的开发应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正在逐步提升,丝绸产业正实现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因此,只要采取有效对策,丝绸产业完全可以拥有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