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高研院举办2022年三季度中国宏观数据分析研讨会

04.11.2022  11:10

11月1日下午,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数据分析研讨会在线召开,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会上发布主题为“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的《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上海致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方重寅,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东北证券研究所总经理助理沈新凤,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执行董事薛鹤翔等嘉宾与媒体现场点评互动。研讨会由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杨有智常任副教授主持。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林立国常任副教授,院长助理陈媛媛教授、陈旭东副研究员、朱冬妮副教授以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成员等出席发布会。

杨有智致辞并介绍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概况。他表示,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项目坚持对中国经济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得到了党和政府有关领导、学界同仁、业界机构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希望大家和课题组一起,关注中国经济发展,为高质量经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该项目研究同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中国经济系统建模与仿真”的资助。

基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各研究小组从“家庭流动性与劳动力市场”“全国CPI、PPI、消费与投资”“汇率、对外贸易与国际市场”“金融”“财政”等不同方面对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做了分析解读。课题组报告从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建议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课题组表示,消费恢复增长,投资增速企稳,对外贸易增速放缓;CPI温和上涨,PPI持续下降;劳动力市场整体呈恢复态势,但人口流动性复苏态势和青年群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贷款总体需求指数触底反弹,净融资缺口由负转正;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短期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财政收入大幅下滑,支出稳定增长,地方债压力依旧;数字人民币有望协助货币、财政政策发力。

课题组对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建议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但是经济恢复基础仍不够牢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面临较大压力。从外部看,在粮食和大宗商品价格高企背景下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美国通胀高峰下面临衰退风险,欧洲经济下滑超过预期,日本经济形势也趋于严峻,发达国家加息潮给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冲击。从内部看,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如何通过深化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下一步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

课题组建议,从短期看,四季度经济在全年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往往最大,必须抢抓时间窗口和时间节点,推动一系列稳经济政策举措全面落地、充分显效,稳定市场预期和民营经济信心,促进经济回稳向上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仍有改革红利可挖,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构建形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真正实现稳中有进和高质量发展。如何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边界,发挥好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各自的作用,不断完善有利于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制度环境、体制安排和政策措施。

与会嘉宾和媒体围绕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廖志明从物价、信贷、汇率等三方面进行了点评与分析。物价方面,相比欧美国家高通胀,中国物价则相对稳定,可能是由于两点原因,一是国内未像欧美国家那样采取向国民发钱等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内需偏弱;二是疫情多发,消费动力较弱。

信贷方面,三季度信贷需求环比略有上升,但同比大幅下降,说明当前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仍然偏弱;疫情冲击对很多市场化主体的融资需求影响较大,未来信贷需求也有不确定性。疫情导致大家对于未来预期比较悲观,对于房价看跌,购买意愿下降,房地产销售持续低迷,目前内需偏低。过往两年出口增长强劲,但是随着海外生产能力加强,及外需下行,出口或将承压。内需偏弱,外需下行,国内市场化主体可能投资动力不强,影响融资需求。

汇率方面,过去半年人民币贬值幅度较大,未来走势跟出口情况、中美利差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等都有着密切关系。

沈新凤表示,中国经济走势短期看疫情,中期看政策,长期看战略。当下大家关注的长期问题的核心是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我们要追求共同富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追求绿色低碳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化对经济增长是有要求的,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标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人均GDP从2020年到2035年仍要翻倍。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畅通双循环,要确保关键领域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实现制造强国,要科教兴国,等等,这是长期战略。

中期方面,要围绕长期战略制定相应的政策,如保障安全的具体举国体制策略,各种产业政策,经济层面上到明年可能仍然需要执行稳中偏松的货币政策、相对积极的财政政策。短期方面,目前经济还是弱复苏的格局,疫情是很关键的一点。散发的疫情对经济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是影响预期,包括居民的收入预期、企业的加杠杆预期,居民、企业加杠杆的意愿偏弱;二是影响消费,国庆节期间消费数据低迷,PMI数据也反映了制造业、非制造业的下行,非制造业冲击尤其更大;三是影响房地产,需求端和供给端都受到了影响,居民预期不好,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困难也很多。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也有相对乐观或较为平稳的部分,如通胀整体较低、基建能够发挥一定逆周期调节作用、出口在结构和份额方面都有优势、外部需求有一定空间等。

薛鹤翔围绕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点评。国际方面,未来半年,美联储加息周期进入后期,美元指数见顶,美债收益率回落。今年美债收益率大幅上升,中美负利差扩大,特别是现在一年期的中美国债负利差的压力非常高,明年中美负利差有望显著缓解。外汇储备今年有所下降,但绝对额充足,在美元走强的周期里,有充分的美元储备对一国国际金融稳定非常关键。

国内方面,我国物价明年压力有限,PPI下行,CPI温和向上。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宏观问题,如农民就业、信贷在农村的投放、农村基建,以及新能源项目在农村的建设落地;年轻人就业要顺应第三产业不会像过去增长那么快的趋势,应该看到一些中高端制造业的增长空间会很大,能很好地吸纳就业;我国货币供给增速指标依然稳健,这是一个很核心的指标,只要其处在相对合理的区间内,包括企业投资、居民消费、政策操作都能有很好的宏观基础;居民应该会逐步进入稳杠杆的周期,全国总量层面的地产周期的下行已经有预期,这一轮出清的较为迅速,显示地产核心指标向长期稳态的均衡值靠拢的速度很快,使居民提前进入阶段性降杠杆和中长期稳杠杆的阶段,未来年轻人的资产负债表的总规模会比过去十年低一些;对城投债务风控做更多安排,更多从结构上进行调整,化解潜在的偿债压力。

方重寅认为,无论是三季度的经济数据,还是对未来经济的展望,主要在两个议题:一个是韧性,一个是预期。

韧性方面,三季度虽然受到住宿、餐饮、地产等方面的拖累,但是整体经济数据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韧性,经历了二季度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后,本季度开始就马上出现了赶工、补库存等举措,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增加值表现还是超预期的,这是中国经济的韧性。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和响应周期都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中国经济能依靠韧性有很强的复苏,预期好转的时候能够比较快稳住。

但在预期上,三季度出现了一些负向预期,包括对疫情发展的预期,对整个经济以及中长期收入下行的预期。一方面直接影响消费,另一方面也会在未来影响制造业投资及工业增加值。在经济活动中,预期形成后的自反馈有可能会影响未来经济增长的恢复。问题的化解更重要的还是对预期的稳定,一个是对疫情处置的正确预期引导,一个是通过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进一步稳定收入预期。目前状态下,稳经济政策所换来的时间能否带来很好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评估。

围绕嘉宾的发言,课题组成员张同斌、赵琳、曹林谊等分别进行了回应与交流。

(供稿、供图:张送萍 编审:任斌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