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挑战 不青春!】让沉睡的科研成果为学生创新注入新动力 ——医食学院学生《智能平台房颤检测系统》项目获得“挑战杯”竞赛全国三等奖

29.11.2015  14:06

      【编者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已由大学生的创新比赛舞台发展成了学校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综合实力的集中展示平台。依托“挑战杯”竞赛等创新比赛,可以在学校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养成创新思维,锻就创新能力。在今年的挑战杯比赛中,我校在校领导关心支持下,各方认真组织,各团队精心备战,在师生的一致努力下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好成绩。为了鼓励更多学生投身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中来,新闻中心特联合相关参赛学院推出围绕各参赛团队的系列报道,用他们精彩的故事激励更多的上理学子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迎接挑战。

   

项目成员梁康同学在挑战杯全国赛上介绍项目

 

      一篇沉睡多年的SCI论文的“再生”之路
      《智能平台房颤检测系统》项目最初在2013年6月由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孙迎、陆宏伟老师提出研究思路,之后经历了选题确认、软件框架设计、算法改进重构、样本采集等多个过程。这个思路源于所里一次常规部门讨论会,陆宏伟老师09年发表的一篇SCI论文成为点燃了这次合作的火花。截至目前,项目已经获得了7项省部级奖项荣誉,并且正在孕育一个学生创业团队。

 

 

  参加挑战杯全国赛的我校师生合影


      “这是一次偶然,也是一次必然,我09年发表的APP检测房颤的算法,但是仅仅局限于一个理论成果。这些年一直在关注全世界相关领域的动态发展,现在互联网+医疗发展很迅速,所以我和所里擅长设备制作的孙老师讨论之后一拍即合。另外最关键的是学生的能力不错,像梁康同学很聪明,能够理解这个算法而且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在这么多老师的支持下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必然的。”陆宏伟老师说。
      在师生付出大量艰辛努力之后,项目在2015年6月举行的第十四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获得上海市二等奖。随后,该团队再接再厉,在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多位教师的指导下,继续对原项目进行了功能性扩展,在检测精度、便携性、商业价值等多个方面获得很大提升,在全国比赛现场深受好评并荣获挑战杯大奖赛全国三等奖。

 

获奖证书


        学生对“互联网+医疗”的有益尝试
      《智能平台房颤检测系统》是一种面向家庭用户,特别是有心脏病患者的家庭,便携式快速方便检测心律失常的医疗系统。房颤(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由此形成的血栓可能引起脑栓塞,进而导致缺血性脑中风、偏瘫症状出现。梁康团队基于此研究开发了智能平台房颤检测APP,随时随地检测房颤情况,用时短(1分钟)、准确率高。该APP对用户进行健康管理,为家庭护理提供有力保障。而通过采用移动端与电脑端工作站相结合打造“云健康+云平台”的模式,是“互联网+医疗”的有益尝试。此外,该技术可移植于运动手环、手表等,开展可穿戴检测,市场空间巨大。在挑战杯全国赛现场,很多评委,特别是医生代表都对此给与高度评价。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之中,梁康团队也跃跃欲试,梁康介绍说,他们正在全力以赴准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挖掘项目本身更多的商业价值,此外,团队中已经产生了一个创业小分队,在学院老师的帮助下,他们也在积极联系一些投资人,为项目产业化寻找机会,希望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发出上理学生的声音。

 

智能平台房颤检测系统演示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赋予人才培养模式新内涵
    “理论付诸实践是一个无比艰辛的过程,整个项目的核心——APP检测房颤的算法特别难懂,陆老师和孙老师曾给我讲了3遍,从大四暑假讲起,到研究生开学再到学期末,至此我才初步掌握。”学生梁康介绍说。  医食学院有许多新兴的学科,在学生“入门”之前,许多学生都会对自己学习的专业产生困惑,不知道未来能够做什么。梁康开始也是这样,后来在项目中有了清晰的专业认识和职业规划。“我本科学习的时候不太懂,学习编程也学的很浅,后来参与了项目,特别是制作了这个检测系统之后,才感觉到专业很有意思。我未来定位于做移动医疗,现在已经和好几个公司再谈工作的事情,项目对于我找工作帮助很大。”梁康说。

暑期期间,梁康、曾红雨、孙荣贵同学在筹备项目(王博摄)


      指导学生参加比赛项目不仅让老师的“教”有了更好的形式,而且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的动力。梁康团队成员由最初的师生3人不断增加到8人,真正让他们拧成一股劲的则是参加像挑战杯这样的大赛。在比赛中,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而且在大赛中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做出更好的成绩。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郑政教授在采访中介绍说,未来教学团队将不断尝试把老师的研究与挑战杯等创新比赛结合起来,不能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要把老师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学生的创新实践变成实际的东西,这样学生才能学的扎实、学的深刻,我们的学生质量才会有效提升。
      近年来,医食学院坚持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挑战杯”等竞赛为依托,发挥竞赛的育人功能,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2013年8月,学院筹建科技竞赛导师团,负责指导学院各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科技创新类竞赛活动和科研课题立项申报工作。自成立以来,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电子创新设计竞赛、学院微创励志创新基金项目等。其中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电子创新设计竞赛首次参赛即获得两个全国二等奖,而在2014年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上学院团队更是获得金奖。

 

供稿:新闻中心 王丹、医食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