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将人文关怀融入设计之中 华东理工大学师生团队关注弱势群体需求 所设计的作品荣获红点至尊奖
图为华东理工大学的师生在讨论设计方案。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5年9月末的新加坡红点设计博物馆,灯光璀璨,人声鼎沸。2015年德国红点奖概念设计组大奖颁奖典礼在那里隆重举行。其中有3位红点奖的获奖者来自华东理工大学,他们是刘淼、李进和马翀。从梅陇路130号走出,站上红点至尊奖的领奖台,通过近10个月的激烈奋战,刘淼、李进和马翀终于获得了这份设计界的至高荣誉。
三人行 必有我师
刘淼、李进和马翀的组合是一个师生组合,刘淼是华东理工大学艺设学院的教师,李进和马翀是艺设学院的研究生。马翀告诉记者,他们这支团队并非因为比赛才临时组建的,而是在长期合作交流中不知不觉形成的。刘淼2012年来华理上的第一节课,就是在李进和马翀所在的班级,在课堂内外的相处中,李进和马翀的突出表现引起了刘淼的注意:“他们的设计感很强,很能抓住问题的重点。”于是,在两人大三的时候,刘淼就开始组织他们一起参加比赛。
记者了解到,刘淼在团队中有着双重身份,既是成员,也是教师。在团队的设计过程中,他会更多地从成本、附加工艺等方面考虑方案的可行性。李进和马翀对于新事物的学习能力很强,头脑中时常会闪现新奇的想法,这让刘淼惊喜连连。他表示,设计是一个对思维概念不断深化的过程,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相互“对峙”,总是能擦出思想碰撞的火花。
正因为看到了教学相长的优势,3人并没有十分仔细地划分各自的设计任务和领域,更多的时候是“马翀做到了一半,换李进继续做下去”,这自然也得益于3人在长期协作过程中所建立的默契与信任。对此,李进感慨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他看来,3人在长久的团队合作中,产生的默契和情谊比奖项更珍贵。
设计师应有人文关怀
据刘淼介绍,此次获得红点至尊奖的设计作品“Infusion Reminder”,是一款极具关怀性的医疗产品。“其实最初也考虑过做景观设计、环境设计,但这和我们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有距离,不是我们的强项。经过不断讨论筛选,最终还是决定以关注民生、关怀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作为设计的大方向。”在确定了大方向后,师生3人就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头脑风暴”,从理念、概念、造型等多个方面着手进行设计。
在调研中他们发现:很多人都有去医院打点滴的经历,但因为医护人员工作忙,经常会出现“看护缺失”的问题。有时输液结束了但患者自己没有察觉,就会出现回血的现象。
经过近10个月的设计与创作,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Infusion Reminder”,让人眼前一亮。它把条形码扫描器和输液提示器两者进行了有机结合:包装生产商将包含瓶体净重信息的条形码印在包装上,用提示器的条形码扫描功能读取瓶体重量信息。提示器通过监测瓶体重量变化来监测输液情况。当药液输完,测得的重量十分接近瓶体重量时,提示器便会呼叫护士起针或换药。
“其实设计这款作品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果一个设计做得特别炫、特别漂亮,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它就不能算特别成功。”李进的这一番话,也道出了团队设计这件作品的初衷。
创意来源于生活
在与这支团队的对话中,师生3人始终强调,创意是设计经久不息的源泉。在日常生活中,小到一枚纽扣,大到出行用车,都蕴含着设计师们的智慧。对此,李进感慨道,创意其实来源于实际生活,做创意并非一定要做得天花乱坠,但贴近生活却是必须的。
刘淼则认为,创意需要富有激情。“但理性的思考则能让创作更具动力。”3人备战红点奖比赛时,就是首先进行理性思考,分析社会中、生活中的问题,考虑团队最擅长的、最感兴趣的切入点,然后再定下设计大方向,从而把解决问题的阶段变成团队发挥创意的阶段。“这时,我们会一直保持兴奋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头脑风暴’,才能产生最丰富的想法。”在刘淼看来,不同的设计方向需要不同的创意,没有优秀的创意是难以做出优秀的设计作品的。
原文来源: 东方教育时报 | 发表时间:2016-01-06 | 作者:臧莺、徐旭
原文链接: 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6-01/06/content_35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