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晨练音乐轰鸣"扰禽" 犀鸟夫妻受惊迟迟不孕

20.08.2014  10:33

  8月20日消息:广场舞的噪声不仅让市民不堪其扰,就连动物们也深受其害。在上海植物园内,市民经常早锻炼场地旁的树林中,只有花香却很少能听到鸟语;而上海动物园的两对“犀鸟小夫妻”,其中一对迟迟没有繁育小宝宝,噪音干扰是重要原因之一。万般无奈下,上海各大公园近日纷纷拟订和推出各自的噪声控制规约,希望市民游客遵守公园游园规定,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环境。

   推噪声控规实属无奈

  前两天,上海动物园组织志愿者在大门口向行人宣传《动物园噪声控制规约》,规约内容有:歌舞、跳操等活动的音量应控制在70分贝以下;在动物展区周边10米内不得进行各类文体娱乐活动;不携带有外置扩音装置的音响器材入园等。记者注意到,类似这样的噪声控制规约,上海不少公园已经制订实施或正在拟定。

  据了解,已经实施的古猗园噪声控制规约除了针对游客携带的外置扩音设备,以及限定分贝外,还积极倡导游客错时错峰开展健身活动,合理调整时间。而上海植物园前期组织长桥街道、分管民警、城管中队、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及相关歌舞团队负责人等召开协调会,通报近期在园区内利用手持分贝仪测得的部分团队音响音量数据,并计划在本月底前完成与相关团队的《公园噪声控制规约》签约,建立长效机制,将园内噪声污染防治纳入常态化管理。针对公园噪声制订特别规约、举行签约会,这是否有点小题大作?答案是否定的。本市相关部门在去年3月推出了《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明确了公园等公共场所噪声的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但是由于存在执法上的难度,一年多来成效并不明显。在今年本报开通夏令热线期间,市民对于广场舞噪声扰民等的相关投诉依然居高不下。

   小动物频频被侵扰

  由于地处中心城区,上海植物园的优美环境成了附近居民晨练的好去处,但这也给园方带来了不少烦恼。植物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公园利用手持分贝仪测得的数据显示,部分团队音响音量分贝在限定值70以上,不仅影响了周边市民的生活,也惊到了公园内的鸟类。该负责人表示,如今,在市民经常早锻炼聚集场地旁的树林中,几乎看不到小鸟的存在。“如果植物园内只有花香,没有鸟语,也太煞风景了。

  而在上海动物园,这样的担忧更甚。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动物园晨练人数的增加,使用音响设备跳操跳舞的团队和个人在不断增多,部分高分贝音响设备的使用以及跳操等引发的震动,干扰了动物的日常休息,让它们“精神紧张”。上海动物园饲养科科长王爱善表示,动物和人类一样,也需要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经常置身于噪声环境中的动物,会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烦躁不安,攻击性强。如果市民在室外展区想和动物来次亲密接触,就会面临被伤害的风险。

  更严重的是,噪声和剧烈震动还会影响动物繁殖下一代。据王爱善介绍,动物一般在早晨和旁晚交配,噪声和震动将影响它们的繁殖行为。尽管在上海动物园,市民集中早锻炼的地方离开动物饲养区较远,但是相关的干扰还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王爱善告诉记者,在犀鸟区的两对“小夫妻”,受干扰小的一对今年繁育出了下一代,而邻近锻炼场地的另外一对,迟迟没有“喜讯”。“这个场地上,市民还只是打打羽毛球、太极拳,如果更大的噪声,不良后果也许还会更多。”他不无担忧地说。

   文明环境需共同努力

  面对公园纷纷推出噪声控制规约,部分晨练者表示理解和支持,有的还提出了控制噪声的建议,如开放部分室内场馆为跳操场所、鼓励晨练者佩戴耳机等。

  而公园管理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承,禁噪规约并没有法律上的执行力,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市民和游客能够认识到不恰当的游园和晨练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公共空间不可缺失,而公园是体现市民公共文明素养的一个场所,因此,营造良好的游园环境需要公园和市民游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