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时内接待近千名市民咨询投诉 网络消费成投诉新热点

12.03.2017  12:36

  原标题:排忧解难服务让消费更舒心 62家单位、市消保委昨助阵本报“3·15活动”,接待市民咨询投诉

  东方网3月12日消息:春暖花开,解放日报社与上海市民一年一次的“约会”——第29届“3·15为民志愿服务活动”昨天在上海报业集团1楼大堂举行。从上午10时至下午2时,短短4个小时内,62家单位、市消保委以及本报共接待了近千名前来咨询、投诉的市民。大多数咨询投诉,现场均得到了快速、妥善的处理。

  29年的面对面倾听,29年的排忧解难,解放日报社在坚持开展这一传统公益活动的同时,也见证了消费潮流的变化,思考着“服务,如何让消费更舒心”的新课题。

  网络消费成投诉新热点

  “都互联网时代了,为何打出租车反而更难了?”市民赵小姐说,前天傍晚,她在仁恒河滨花园小区芙蓉江路大门外,看到多辆空车出小区,尽管她不停扬招,这些空车还是无视地扬长而去。

  “很清楚,空车司机都看到我了,可就是不停。”投诉人的意见,引起了在场的大众、强生、海博、锦江本市四大出租车“品牌”公司接待人员议论。显然,“打车软件”“价高者得”的加价功能尚未被完全根除。

  记者获悉,滴滴、易到等打车平台,曾因违规向驾驶员提供设定加价和乘客主动加价等“打车软件”加价功能,于1月24日被市消保委、市运管处、市交通执法总队、市价检局集中约谈。下转3版(上接第1版)一些平台表示,会抓紧时间更新软件功能。然而,一些加价功能通过衍生“变种”又卷土重来。如有的平台设置“悄悄话”功能,通过语音对话,让出租车司机恣意挑拣“支付小费,出高价”的客人;有的设置“打表来接”功能,方便为空驶里程买单的乘客先行打到车。尤其是在恶劣天气、高峰时段,有的平台反向刺激驾驶员,抬价挑客,否则就不出车或拒载,严重影响了本市出租车行业的美誉度。

  现场,涉及网络消费的投诉还有不少。如,网上报名参加旅游受骗、网络订单退款拖拉、美容消费打闷包、快递投诉电话无人接听,等等。

  消费之变带来的维权之变

  29年来,解放日报“3·15为民志愿服务活动”体现着明显的时代特征:新兴消费领域的商家不断加入,令这一活动成了消费维权热点的风向标——

  1988年,活动初创,当时家用电器开始进入普通家庭,参加单位在现场帮助市民维修电器:小到收音机、电热水壶,大到电视机、冰箱……此后多年一直是“家电专场”。1996年起,保健养生盛行,解放日报社又适时推出“冬令进补和健康”专场投诉咨询。1998年,饮水机进入家庭,又开设饮用水咨询专场,吸引了4万多市民前来。进入21世纪,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燃气、通信等公用事业单位,成为市民投诉咨询的新“热点”。2006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想法开始深入人心,个人理财、保险纠纷,是银行、保险摊位前反映最多的话题。2008年,第一家网购商家加入,使得网络消费维权首次被提及。2010年世博年,绿色消费是最时髦的亮点。2011年,活动现场有消费者问及“快递是先验货还是先签收?”2014年,精装修房投诉增多……

  维权热点转换中,消费者的诉求也在悄然升级,内涵日益丰富,从简单的售后维修,升级到安全、诚信、责任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市消保委已连续3年坐镇本报活动现场,受理消费者投诉和咨询。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认为,本报活动所反映的变化,折射了市民消费结构从商品消费为主到以服务消费为主的变迁。“目前,服务类消费已占消费总量的50%,服务消费的投诉量更已攀升至投诉总量的67%。”唐健盛认为,商品消费是结果性的,因而消费者重视的是售后服务;而服务消费是过程性的,消费者追求的则是服务消费的收费透明、规则明确、标准健全。

  “冷清”背后的服务改善

  近年来,活动主办者明显感到,每年的这次“约会”,市民们依然从四面八方赶来,但声高脸红、火冒三丈的投诉者少了,了解咨询相关知识和信息的人多了。不少单位工作人员明显感觉“轻松”多了。

  热热闹闹的活动现场,一排家电企业的摊位前光顾者寥寥,显得有些“冷清”。连续参加活动20多年的海尔电器工作人员王女士说:来的人少好呀,这说明我们平时的售后服务做得及时到位了,消费者不用等到3·15再来投诉。她告诉记者,直到2003年、2004年,每年参加本报的3·15活动时,她都觉得压力很大,因为当时家电一直是市民投诉的焦点。而近几年来,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售后服务也更加完善,家电摊位的“冷清”,早已成了常态。

  昨天的活动现场,不少单位都“有备而来”:京东商城向消费者详细解释7天无理由退货的“新规”;“美团点评”带来了其与食药监部门合作开发、即将上线的“天网天眼”大数据系统;蒙牛乳业则通过牛奶知识问卷,向市民普及饮奶常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依然请来了劳模和技术能手,当场为消费者释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