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第一场)
1、上海电视台:去年底上海发布了“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到要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大歌剧院以及浦东世博公园等一系列文化设施,想请问未来几年上海各类文化设施会有什么新的布局和面貌?
贝兆健(市文广影视局副局长):“十二五”文化设施在建项目有30个,总的建筑面积达到98万平方米,上海在重大文化设施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系统性和专业性方面,在国内都是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在做“十三五”规划的时候进行了国际化的比较,跟纽约、伦敦、巴黎国际化大都市相比,上海公共文化设施的总量是他们的2/3-1/2之间。其中博物馆、剧院的数量是上述三个国外城市的1/2-1/3,上海每百万人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仅为伦敦、巴黎的1/3-1/5。我们在研究“十三五”规划的时候,根据这样的现状对上海城市未来五年,城市文化设施建设进行了新的规划。2016年底市委、市政府批准发布了《上海市“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这个规划作出了“两轴一廊、双核多点”城市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建成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三到四个标志性的文化新地标,着重推动跨区域的文化功能辐射性、区域型功能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到“十三五”末,确保常住人口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20%。
我们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文化设施体系建设,优化全市文化布局。一个是博物馆,包括美术馆体系建设,打造围绕人民广场地区和世博滨江文博地区两个城市中心博物馆集聚区,加快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文学博物馆、上海天文馆等项目的建设。在郊区也要建成崧泽遗址博物馆、广富林遗址博物馆、青龙镇遗址博物馆等三大考古博物馆。力争到2020年全市博物馆总量达到150座。图书馆体系方面,要完成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市少图书馆项目建设。加强市区两级图书馆新馆建设或改扩建,力争2020年新增公共图书馆面积15万平方米,形成全市网格化覆盖的公共图书馆“15分钟阅读圈”。在剧场体系方面,重点在城市中轴、浦江沿岸打造两个剧场带,建设9个特色剧场街区。建设上海大歌剧院等2-3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准的专业剧场,建设、改建一批中小型剧场,力争2020年全市剧场总量接近230个。
第二个方面,要优化全市文化空间的布局。在中心城区计划打造两大城市核心功能区和三个复合型文化设施集聚区。在人民广场城市文化核心区,建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改建中国大戏院、黄浦剧场、长江剧场,在花木城市文化核心区新建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加强陆家嘴、世博地区、徐汇滨江等三个区域文化设施集中布局和建设。在苏州河以北,普陀桃浦、杨浦滨江、宝山大场等文化设施空白地区建设功能性文化设施,推动桃浦文化艺术中心、杨浦滨江地区工业博物馆群建设,提高区域文化设施在苏州河以北地区的功能覆盖。在远郊新城,推动建成嘉定新城、青浦新城、南汇临港、奉贤南桥等新城文化设施,布局一批各具特点的综合性文化项目。
2、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刚才提到上海2019年要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筹备情况如何?和我们以往举办的比如上海国际艺术节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色?
贝兆健: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经过去年的申办竞争上海获得了共同主办权。这是“十三五”时期上海文化发展的一件大事,目前来说,“十二艺节”筹备工作方案原则上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批准,整个筹备工作正在按照方案有条不紊的逐步展开。
大家知道2019年是建国70周年,“十二艺节”的办节宗旨是“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主题是“同心共筑中国梦——向国庆献礼,向人民汇报”,筹备和举办工作坚持“创新、开放、精品、惠民、节俭、可持续”的原则。呈现在全国人民特别是上海市民面前的,将是遍布16个区的演出、展览等各类文化艺术活动。除了开闭幕式以外,还包括“文华奖”和“群星奖”,这是在每届中国艺术节上都有的评奖活动,另外有美术、书法篆刻以及演艺交易活动。中国艺术节和上海国际艺术节相比,中国艺术节主要体现近三年全国各省、市、区在文艺各领域的创作发展成果,上海国际艺术节主要侧重中外文化交流展示,在定位上有所区别。“十二艺节”的所有活动将统筹安排,以中心城区为主会场,着重向远郊倾斜,市民可以在家门口共享艺术发展的成果。从现在开始到2019年只有三年时间,今年推进“十二艺节”的筹备工作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全面、细致、彻底排摸全市各类文化场馆资源,包括各类用于演出的场馆、剧场、体育馆,包括高校的场馆等等,确定一批符合十二艺节要求的场馆。因为每一届中国艺术节对展馆有一定的要求,我们将秉持“节俭、惠民、可持续”的原则,同步考虑后续利用问题,对现有场馆进行相应的维护改造、功能提升。这些场馆在“十二艺节”举办以后,继续成为当地市民百姓享受公共文化的重要设施。二是启动“十二艺节”的信息化建设,到“十二艺节”的时候广大市民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信息的查询、购票,以及活动的预定。各级管理部门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线上的场馆管理。通过互联网实施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实现“互联网+十二艺节”。三是全面推进上海舞台、美术、群文等各领域艺术创作。
3、解放日报:刚刚彭局长提到上海全民阅读的立法进程要加快,全民阅读的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将形成,将申报市人大立法项目,这样的立法项目中有哪些上海特色项目?对上海全民阅读推进起到什么作用?
彭卫国(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全民阅读的促进条例从去年开始就紧锣密鼓的进行调研和起草。全民阅读立法全国有几个省走在前面,目前国家层面的阅读条例正在征求意见。上海的阅读立法怎么样体现上海的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体现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阅读活动的特点。二是体现上海市区各级政府的保障和支持的功能。除了各个地方或者说国家层面全民阅读立法所体现的内容以外,将要出台的上海阅读条例在进一步优化阅读资源配置,促进基本阅读权利保障,调动社会力量推进阅读等方面将会做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品味要求,对提升上海文化国际软实力会有积极作用。
4、新加坡联合早报:“4.23”的时候上海开了两家书店,但是感觉对上海总人口而言覆盖率还是偏低的。现在上海到底还有多少家实体书店?到“十三五”末能达到预期的数量吗?另外,关于全民阅读要立法,但阅读能不能转化为城市的总体人群素质修养的提升,不知道政府对此怎么看?
彭卫国: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实体书店网点在800个左右,当然有图书零售资质的单位有1000多家。按照刚刚颁布的落实国家十一部委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有一个规划,每8万人要有一个阅读空间,这是一个动态。因为书店的开设能够坚持多久最终要靠市场的力量决定,政府的支持只是一个方面。一个书店能不能坚持下去,市场是最终的决定权,不然就变成政府办书店了。到“十三五”末会有多少实体书店,我们拭目以待。
第二个问题,阅读活动能不能转化成市民素质的提高,这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大家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阅读上,通过阅读、学习,每个个体的文明素质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素质也就提高了,因为阅读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教化和陶冶性情的功能。政府通过各种各样的措施来提倡阅读、推动阅读,通过阅读来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当然这个提升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定一个目标,今天要到什么程度,明天就可以到什么程度。谢谢!
5、东方网:上海在全民阅读推广方面有哪些优势?如何引领不同的人群进行阅读?
彭卫国:从供给侧来说,上海拥有一大批有历史传统,有责任担当的出版机构,每年都出版一大批优质的精品图书。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优势之一。
第二个方面,上海的文化氛围和市民素质,以及阅读的积极性也是比较高的,从消费端来说这是可以全面开展全民阅读的基础条件。
第三个方面,社会、市场、政府都有一个共同来推进全民阅读的目标,政府是在整合各方资源、营造阅读环境、提供好的阅读品方面做一些协调组织和推动工作,使得上海的全民阅读能够在全国有一定的特色和影响。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各位记者,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问答环节就到这里。如果有进一步的问题可以和文广局以及新闻出版局联系,也可以和我们新闻办联系,今天第一场发布会到此结束,稍后将举行关于世博会博物馆的专场发布,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