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有力呼应社会各界关切,关注纳税人的钱怎么花
赶在上海“两会”前,一份市政协“对上海市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预算草案的意见和建议”呈上了人大和政府部门的案头。薄薄6页纸的协商建言,倾注了委员半年的心血。他们建议,完善全口径预算体系,要做好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工作,加快机关运行经费实物定额和服务标准……作为社会各界关切公共资金筹集和分配情况的有力呼应,上海市政协去年开展财政预算协商监督机制的探索和创新,紧盯纳税人的钱怎么花。
与这份报告相呼应的,是去年年中政协报送的一份《对上海市2013年市本级决算和2014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意见和建议》,首次开展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评议。“政府把四分之一的钱用在了‘其他’方面,这‘其他’到底是什么?”座谈会上,有委员对决算情况“开炮”:政府财政“其他”支出达到398.578亿元,占到市本级财政25%,其中交通运输一项的“其他”占到本项目59%,这既不科学也不严肃。委员说,这在预算执行情况中也同样存在,“要防止为了保预算‘盘子’而随意增加‘其他’支出,防止通过‘其他’支出来规避监督和考核。应该把分类科目细化,逐步把‘其他’降低到10%以下这一国际通行标准。”
“编上半年执行报告的时候,钱还没拨下去;下半年封账在即,就造成年底突击花钱。”委员还提出,年度预算执行的支出往往慢于时间进度,经常性支出的滞后和项目性支出过于集中在下半年,形成预算执行的不均衡。他们建议,加快预算资金下达进度,研究建立分类预算执行进度的管理办法。这些建议都在去年7月“小人代会”前报送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供决策参考。
按照《预算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级和下级政府预算、决算进行监督。政协监督财政预算是不是有“越位”之嫌?对此,政协委员有不同看法:人大对预算实施法律监督,但预算公开、阳光财政是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广纳社会各界意见的协商平台,应该主动作为,将财政预决算作为协商和监督的重要内容。
“以前,政协不用在‘两会’上与财政预算打交道,后来‘两会’中增加讨论年度预算报告的议程,但委员觉得不解渴,‘半天时间看不出所以然’。”市政协经济委主任张新生说,上一届政协就有委员提案,建议在年度预算编制前,将委员的意见带上去;在预算形成过程中,组织委员参与专项资金和重点项目投资的前评估,体现“协商在决策过程中”。提案获得了有关部门采纳。2012年下半年,市政协经济委牵头,"试水"围绕财政预算履职:组织推荐委员参与公共文化、食品安全、能源保障、知识产权等14个市级财政专项资金评审;以促进提高财政专项预算执行效益为主要目的,组织"本市职业教育布局调整"财政专项监督评议。
在政协的平台上,财政局负责人来了、分管副市长来了,财政预算协商开始"有来有往"。然而对于这样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形式上的通报、制度上的安排是相对容易的,如何有能力开展建言和监督、讲出"内行话"才是难题。去年4月,委员们到北京市政协学习财政预算民主监督工作经验,此后又邀北京市政协财政预算民主监督组组长、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来沪作专题报告。
专家队伍建立起来了。市政协经济委成立了财政预算履职专题组,从专业角度研究分析数据、确立协商监督的思路;由科技、教育、文化、医卫、城建、环保等界别和专业领域的委员受邀参加座谈。另外,5名熟悉财政工作的专家担任顾问,参与预算协商监督工作的把关。"委员中有财大的专家、有原来从事财政工作的、也有原来与财政经费打交道的职能部门人士,他们的意见往往切中要害。"张新生说。
"政协委员对财政预算的关心,眼光不必拘泥于钱的数字多少,要更多地关注编制预算的一些方针、政策、原则、重点、边界。"市政协领导表示,政协探索围绕财政预算协商监督,现在只是开了个头,增进委员对公共财政的了解,以促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为目的加强财政预算民主监督等,政协还有许多内容需要探索。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