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届市委七次全会侧记:抓住新常态下新优势新机遇
仿佛就在倏忽之间,2014年的台历即将翻过。
2015年,对上海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时还担负着编制上海“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任务。
关键之年,一系列改革的布局已经“落子”,接下来每前进一步,都要花更大力气攻坚;
开局之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树立法治思维,坚持法治精神,善用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发展;
收官之年,对标“十二五”规划完成各项发展任务,同时为“十三五”发展开好局、创造更好环境。
前昨两天召开的十届市委七次全会会场上,充满着坚定前行,奋发有为的精气神。
新常态,必须主动适应积极引领
“新常态”一词高频出现。
观大势,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增速可能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软态势难有明显改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增长速度变化、经济结构变化、发展动力转换三大特点。
上海经济仍处于创新转型关键期,基本面总体向好,但面临的困难可能更大。做好明年工作,必须把握形势,顺应新常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战略判断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上来。
怎么顺应新常态?市委委员、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说,面对发展要求越来越高,习惯依赖的资源越来越少,要主动去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着力减少对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要素投入的依赖。我们不能被动地顺应发展速度换挡,而要主动适应发展动力换挡和经济结构优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产业,形成新增量。
“新常态引领下,我们怎么做?”市政协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张培基说,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新的姿态,新的思路,新的作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对上海都是新挑战,各级干部要有敢于担当,敢试敢闯,主动作为的精神。
做好工作,关键是人,关键是干部。
市领导提及,相关调研发现,在市直机关有小部分干部还不了解自贸试验区是制度创新而不是优惠政策。“这值得我们深思。”不少与会人士表示,改革已到攻坚期,改革力度很大,内容也非常丰富,各级干部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提升能力。
不少与会人士指出,上海各级干部要强化大局思维,更加深刻地了解国家和上海发展大局,围绕大局思考问题;要强化法制思维,既要做到推进改革和做事情都要于法有据,又要大胆闯,自主改,善于利用地方立法授权引领和保障改革;要强化市场思维,要简政放权,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市委委员、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高亢说,要继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让干部想干事、能干事,进一步适应发展新形势。
“在新常态下,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公务员,做任何工作,都要勤勉敬业,更加负责,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大家对此达成共识。
创新,经济发展新一代发动机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既是中央对上海工作的新要求,也为上海当好科学发展先行者指明了主攻方向。
突破现有的体制机制局限、建设创新文化和环境、推出管用有效的人才激励措施、科学谋划创新工程与项目……在“破”与“立”之间,2015年,上海将打造经济动力澎湃的新一代发动机。
“科技创新中心”和“四个中心”是何关系?分组讨论中,大家认为,科技创新中心不应该是“第五个中心”,而应该是四个中心的有力支撑和推动。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政府如何作为?如何进退?
体制机制不畅不活,是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一个关键难题。市委委员、市政府副秘书长金兴明认为,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和放大作用,改变过去习惯于分钱分物分课题分项目的模式。“政府莫患‘近视眼’和‘势利眼’,不能眼里只有体制内企业、只有大企业。”
针对分钱分物问题,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薛明扬说,全市研发经费达700多亿,部分涉及公共财政,需要研究有没有分散投、浪费投,应该投给谁、怎么投,这个很重要。
与会者提出,“今后应更加关注两类创新主体。”一类是具有国际布局的研发中心,另一类是具有全球市场的中小企业。这些类型的创新主体越多,我们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就越近。还要研究创新环境。上海商务成本高、生活成本高,要通过创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来提升创新创业的成功率,通过建设政府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来降低创新创业成本。长宁区委书记王为人说,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体现了城市品质,是提升城市地位的关键。长宁将积极转变政府管理体制,给创新主体更多的扶持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洪民荣认为,创新是个战略问题,有三个特点:一是长期性特点,政府应当制定创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自发性特点,是市场的选择而不是政府的选择,但政府也可以有所作为,应当建立创新协调的推动机构,为营造创新宽松环境设立“负面清单”;三是综合性特点,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衡量创新,应当建立一个更加适合的反映创新的指标。
改革,要破“中梗阻”
从去年到今年,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司法改革试点、国资国企改革、教育改革等都已破题,一些先行先试重大改革取得突破,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在攻坚关口,怎么深入?怎么突破?
不少与会者觉得,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如果没有与之配套的软环境,优势就难以发挥到极致。市委委员、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俞太尉说,上海是跨境电商全国六大试点城市之一,但发展速度不尽如人意。不能“起了大早,赶个晚集”,只有敢为人先,持续突破,改革才能不断推进。
“有的改革开局不错,用力气不少,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深不下去,拓不开来,就是因为没有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被体制性机制性难点卡住。有的难题跨部门协调一拖再拖,没有结果,甚至一个部门几个处的意见长时间统一不起来,形成‘中梗阻’,延误改革进程。”市领导提及的改革面临的阻碍,许多与会人士感同身受。
改革重在突破,要在落实。
“探索自贸试验区建设将是明年一大突破口。”自贸试验区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改革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四大领域制度创新上会再向前走一步。市委委员、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寅说,建设自贸试验区不是以政策优惠为导向,而是以对标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服务企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调整政府管理方式,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才能直面挑战,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创新要领先一步,成果要主动辐射,确保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主动对接自贸试验区,是各区县书记、区长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市委委员、金山区委书记李跃旗说,明年将在全市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制度经验,作为区县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改革、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对接和探索。市委委员、徐汇区委书记莫负春提到,要在准入环节基础上,加强政策研究,实现监管信息共享和监管流程再造,进一步营造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国资国企改革自去年上海出台“20条”后,混合所有制经济、员工股权激励等改革也已启动。“要咬住关键环节不放松。”市委委员、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徐逸波说,上海将抓住探索国资流动平台实质性运营,建立起国有资本进退有序的通道,并实现规范公开透明的运作。同时在国资国企改革也将加强“党管干部”以及“党风廉政”建设。
改革成不成功,不能部门自己说了算。市委委员、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靖说,行政审批改革放宽后,如何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形成合力监管体系和机制?应综合运用大数据的方式,加强政府部门信息沟通、提高监管效率。除了行业自律和企业自控,还应通过商业保险、信用评级等,引入社会力量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监管,让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监管。
基层治理:解决基层最急需
基层社会治理,将在2015年全面推进。
在市领导眼中,上海这样一个人口高达2400多万、外来常住人口占40%以上的特大型城市,基层和谐、安定、有序是个关系全局的大问题。“基层立得稳,基础打得牢,服务和管理做得实,具有决定性作用。”
会场上,大家形成共识:基层治理要不断推动“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权力下放”,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如果街镇没有能力,我们就帮他们增强能力;如果街镇没有资源,我们就赋予他们资源;如果街镇没有法律地位,我们就按程序授权给他们。”
对于明年街道将取消招商引资功能,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等职责上收区级统筹管理,不少与会者提到,在一号课题调研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基础的街道也有过不同想法,但之后大家意识到,这是一个主动转型的机会。“街道招商引进的企业能级通常不会很高。”市委委员、虹口区委书记吴清说,取消街道招商有利于提升质量、优化结构,更有利于提升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
另一方面,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为基层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明年,针对街道管理体制不适应,将调整完善街道职能和机构设置;针对街镇责任无限、资源有限,进一步下沉管理资源、执法资源,做实街镇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针对基层工作队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年轻人留不住,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化体系……
基层治理的措施让人眼睛一亮、为之一振。市委委员、闵行区委书记赵奇说,下一步工作中,将把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作为今后区县、街镇、居村的重中之重工作,明确“行政管理职能下沉,经济发展职能上收”,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以及各种社会问题一体多面的关系。市委委员、静安区委书记孙建平说,围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方面,静安区形成了实施方案,明年初开始实施。
在居村层面,财力和运转经费也将得到保障。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说,要关心基层的工作,做到困难要帮基层解,好事要让基层做,资源要给基层配、责任要为基层担。让基层不仅有职有权,而且在群众中有威望。
“可以想见,明年以及更长时间里,上海会腾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加强社会治理服务。”金山区山阳镇党委书记时建英说,向基层授权,对基层政府做好服务和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将会对整个基层工作的开展营造更加良好的氛围。基层建设有了整体框架、机制,还需要具体操作细则出台。另外,有些治理需要政府部门发力。“城中村改造,一直是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中的短板和薄弱点,城中村拔点改造能切实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是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基础。服务群众的好人好事多让基层去做,事会做得更好,群众会更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