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刘诗强:分级诊疗改革为何水土不服
在不少国家运行了几十年的分级诊疗制度,却在上海医改实践中出现水土不服,老百姓不买账、医院不起劲,到底怎么回事?昨天下午,在市人代会徐汇区联组审议会场,市人大代表刘诗强直言:破除对门诊人次和均次费用的“崇拜”,改变唯规模效率论,满足慢性病人配药需求,分诊这件事慢慢地就能成了。
“老百姓几十年养成的看病习惯,想要通过几次宣传就改变,能不难吗?”刘诗强代表是徐汇区卫计委主任,熟稔情况的他一语直击要害:分级诊疗“实际上是一次各方利益的再调整”。
刘代表说,长期以来,政府主管部门对医院的考核中有两大指标:门诊人次(每年有多少病人来看病),均次费用(每张处方花了多少钱)。这两个指标,象征着医院的规模效应和管理效率。“如果你2014年是100万人次病人量,2015年至少要110万人次,没有这个增长,就是你业绩不好。”刘代表说,均次费用同样如此。
破除“数字崇拜”,就像打破“GDP崇拜”一样,刘诗强建言,只有当各方面不再唯指标论时,才能从制度上化解分诊改革的瓶颈,才能让各大医院院长有动力配合分诊,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分诊的实惠。
针对目前分诊推行难、大医院仍然人满为患的状况,刘诗强建议,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人,一次开药从2周延长到2个月。据了解,徐汇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已经实施一次配药2-4周,但受限于均次费用的考核规定,在大多数大医院,患者仍然只能一次配到2周的药。“20%的病人去三级医院就是为了配药,二级医院这个比例是30%,社区是80%。”刘代表指出,初步测算,如果老人一次能开足2个月药量,至少可以节省20多元挂号费。延长慢性病开药周期,可以减少总就医人数的10%,这对缓解医院人满为患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刘诗强表示,国外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一次开药可以达到半年至8个月。有一种担心认为,一次配药太多可能导致有的患者倒卖药品把医保资金套现。但刘诗强表示,这只是极个别现象,并且完全可以通过信息监控来掌握。